小米 SU7 的低配智驾版(2024 款后驱标准长续航智驾版,指导价 21.59 万元)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定位清晰,主打基础功能覆盖,但与高配车型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硬件配置、功能表现、用户反馈及选购建议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硬件配置:基础够用,高阶缺失
- 核心芯片与算力
低配车型搭载单颗英伟达 Orin X 芯片,算力为 84TOPS,仅为高配车型(双 Orin X 芯片,508TOPS)的 16.5%。这一算力水平与 10 万级车型相当,仅能支持基础的 L2 级辅助驾驶功能。
- 传感器配置
- 摄像头:11 颗(含 1 颗 800 万像素前视摄像头),覆盖 360 度环视与视觉感知。
- 毫米波雷达:1 颗(高配为 3 颗),探测距离和角度受限。
- 超声波雷达:12 颗,用于近距离泊车辅助。
- 激光雷达:无(Pro/Max 版标配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200 米,点云密度 153 万 / 秒)。
硬件差异直接导致低配车型在夜间、低光环境或复杂障碍物识别时存在缺陷。例如,2025 年 4 月的一起事故中,低配车型因缺少激光雷达,对静止障碍物(施工锥桶)的识别延迟,仅在碰撞前 2 秒提示接管,最终引发事故。
二、功能表现:城市 NOA 缺席,基础功能可用
- 支持的智驾功能
- 全速自适应巡航(ACC):可在 0-210km/h 范围内自动跟车,支持弯道降速。
- 车道居中辅助(LCC):通过视觉识别车道线,保持车辆居中行驶,但在曲率较大弯道或无标线道路易退出。
- 自动泊车:支持垂直 / 侧方位车位泊入,更新后新增离车泊入功能,但侧方位泊车成功率较低,易压线。
- 高速 NOA:仅在高速或封闭道路可用,支持自主变道、超车,但存在频繁切换 LCC 的问题,且变道逻辑激进,易引发后车冲突。
- 不支持的功能
- 城市 NOA:官方明确表示低配车型因硬件限制,无法支持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如路口通行、无保护左转等)。
- 代客泊车:Pro/Max 版支持跨层泊车,而低配版仅支持基础自动泊车。
- 激光雷达融合感知:夜间对锥桶、动物等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弱于高配车型。
三、用户反馈:褒贬不一,争议集中
- 正面评价
- 自动泊车便捷:用户高频使用自动泊车功能,认为其在标准车位场景下表现可靠,离车泊入功能提升便利性。
- LCC 稳定性:在国道或高速直线行驶时,LCC 能有效减轻驾驶疲劳,且不会频繁急刹。
- 负面争议
- 硬件短板暴露:高速 NOA 因算力不足,在复杂路况(如多车道汇流)时频繁降级为 LCC,甚至出现系统失灵导致紧急制动失效的案例。
- 夜间感知缺陷:缺少激光雷达导致夜间对静止障碍物的识别延迟,有车主因系统未及时预警而撞上施工区域护栏。
- OTA 升级限制:尽管 2024 年 10 月的 OTA 新增了 LCC-Pro(支持红绿灯识别和绕行障碍物),但城市 NOA 等核心功能仍未向低配开放。
四、选购建议:明确需求,谨慎选择
- 适合人群
- 预算敏感型用户:21.59 万元的起售价在 20 万级纯电轿车中具备竞争力,且标配 32 项基础智驾功能(如 AEB、车道偏离预警)。
- 高速通勤为主:高速 NOA 在路况良好时可提升驾驶效率,但需注意其局限性。
- 对泊车辅助依赖高:自动泊车功能在多数场景下实用,适合新手或对泊车有焦虑的用户。
- 慎选场景
- 城市复杂路况:低配智驾在路口通行、无保护左转等场景表现不佳,易引发安全风险。
- 夜间或低光环境:激光雷达的缺失可能导致障碍物识别延迟,需驾驶员时刻保持警惕。
- 长期使用需求:硬件限制意味着未来无法通过 OTA 升级获得高阶功能,若计划长期持有,建议一步到位选择 Pro/Max 版。
- 竞品对比
- 极氪 007(20.99 万起):全系标配 800V 平台、254TOPS 算力(双 Orin X),智驾硬件更优。
- 小鹏 P7i(20.99 万起):搭载 XNGP 系统,支持城市 NOA,且激光雷达为选装项。
- 智界 S7(24.98 万起):华为 ADS 2.0 系统,无图城市 NOA 表现领先,硬件冗余度高。
总结
小米 SU7 低配智驾版是一款 “够用但不惊艳” 的产品。其优势在于价格亲民、基础功能齐全,适合对智驾需求不高的用户。然而,硬件上的短板(如算力不足、无激光雷达)和功能限制(如城市 NOA 缺席)使其在复杂场景下的表现逊于竞品。若追求更安全、更全面的智能驾驶体验,建议增加预算选择 Pro/Max 版,或考虑同价位竞品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