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是小米集团旗下的核心战略业务,两者在股权结构、技术协同、生态整合和战略定位上形成深度绑定,共同推动小米从智能硬件公司向「人车家全生态」科技巨头转型。
一、股权与组织架构:全资控股与雷军亲自操盘
小米汽车是小米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由雷军直接领导。2021 年 3 月,小米集团宣布成立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同年 9 月正式注册成立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100 亿元,雷军担任法定代表人。2021 年 11 月,小米又成立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10 亿元,同样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控股。两家公司通过 VIE 架构实现对境内运营实体的控制,最终由小米集团(开曼注册)主导。
从组织架构看,小米汽车的核心高管均来自小米集团内部。例如,原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周钘加入小米任营销负责人,直接向雷军汇报;小米生态链创始人张峰负责汽车供应链管理。这种人事安排确保了小米汽车与集团其他业务的高效协同。
二、技术协同:生态整合与研发投入
小米汽车深度整合小米集团的技术资源,形成「手机 + 汽车 + 智能家居」的闭环生态:
- 澎湃 OS 系统:小米汽车搭载的 HyperOS 系统与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连接,支持跨设备控制和数据共享。例如,用户可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车辆,或在车内语音控制家中的空调、灯光。
- AI 技术:小米自研的 AI 大模型(如 MiLM2)已应用于智能座舱,实现五音源即时响应和车外唤醒防御功能。2024 年,小米汽车智驾里程突破 1 亿公里,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HAD)功能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 供应链资源:小米集团的 3C 供应链优势被复制到汽车领域。例如,小米汽车的动力电池由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和比亚迪(刀片电池)供应,而智能驾驶芯片采用英伟达 Orin 和高通骁龙 8295。
研发投入方面,小米集团 2024 年研发总支出达 241 亿元,其中大部分用于汽车业务。小米汽车在三电系统、智能底盘、EEA 架构等领域已申请超 1000 项专利,2025 年研发投入预计超过 300 亿元。
三、财务与市场策略:集团输血与生态反哺
小米汽车的发展依赖小米集团的资金支持。2021 年,小米宣布未来十年投入 100 亿美元造车,2024 年又追加投资 300 亿元用于工厂扩建和技术研发。尽管 2024 年小米汽车亏损 62 亿元,但毛利率达 18.5%,超过特斯拉(17.9%),显示其成本控制能力。
市场策略上,小米汽车与集团其他业务形成互补:
- 渠道复用:小米汽车的销售网络与小米之家深度融合,2024 年已覆盖 58 个城市 200 家门店,未来计划扩展至 39 城 211 家。
- 用户转化:小米 3.96 亿 MIUI 用户成为汽车业务的潜在客群。数据显示,72% 的小米 SU7 车主同时购买小米手机或智能家居产品。
- 品牌协同:小米汽车的高端化(如 SU7 Ultra 售价 81.49 万元)提升了集团整体品牌形象,带动手机、家电等产品的高端化突破。
四、战略定位:生态核心与全球化布局
小米汽车被定位为「人车家全生态」的核心节点,承担着连接智能硬件与未来科技的战略使命:
- 国内市场:2024 年,小米 SU7 交付 13.69 万辆,首年销量超过「蔚小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其成功验证了「高性价比 + 生态整合」模式的可行性。
- 海外扩张:小米计划 2027 年进军欧洲市场,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并推出 SU7 运动版;同时布局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
五、挑战与风险
- 盈利压力:2024 年小米汽车每辆车亏损约 4.53 万元,需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迭代实现盈亏平衡。
- 竞争加剧: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激烈,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持续施压;海外市场则面临大众、Stellantis 等本土品牌的竞争。
- 供应链风险:依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供应商,需应对芯片短缺和电池成本波动。
总结
小米汽车是小米集团「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核心落子,通过技术整合、生态协同和全球化布局,推动集团从硬件制造商向科技生态平台转型。尽管面临短期亏损和市场竞争,但其与小米集团的深度绑定为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产能提升,小米汽车有望成为小米集团新的增长引擎,并重塑全球智能汽车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