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的智能驾驶系统在硬件配置和功能覆盖上具备一定竞争力,但实际体验存在明显短板,用户反馈呈现两极分化。以下是基于现有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硬件配置:高低配差异显著
- 基础版(标准版):
- 搭载英伟达 Orin 芯片,算力 84 TOPS,配备 11 个摄像头、1 个毫米波雷达和 12 个超声波雷达,无激光雷达。
- 支持基础 L2 级辅助驾驶(如全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但城市 NOA 和高速领航功能受限。
- 硬件成本较低,适合预算有限的用户,但复杂场景处理能力较弱。
- 高阶版(Pro/Max):
- 双英伟达 Orin X 芯片,算力 508 TOPS,新增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128 线,探测距离 200 米)、3 个毫米波雷达。
- 支持高速 NOA、城市 NOA(需高精地图)、自动泊车等功能,硬件堆料接近行业主流水平。
- 激光雷达和算力提升显著增强了障碍物识别能力,但实际效果受算法限制。
二、软件功能:宣传与实际体验差距明显
- 功能覆盖:
- 高速场景:支持自动变道、上下匝道,但部分车主反馈在弯道或复杂路况下存在误判(如突然减速导致追尾)。
- 城市道路:依赖高精地图实现城市 NOA,但在无图区域或复杂路口(如无保护左转)表现不稳定,存在逻辑混乱问题。
- 泊车辅助:自动泊车功能曾因软件 BUG 导致多起碰撞事故,OTA 更新后有所改善,但仍有用户反映雷达失灵或障碍物识别不准确。
- OTA 升级:
- 近期更新(如 HyperOS 1.5.5)新增环岛通行、ETC 辅助等功能,但用户反馈实用性有限,且部分功能(如端到端代客泊车)仅在特定场景可用。
- 系统稳定性仍需提升,例如 2025 年 5 月针对 SU7 Ultra 的 OTA 因 “圈速考核解锁马力” 引发争议,最终停止推送。
三、用户反馈:安全性争议与信任危机
- 正面评价:
- 高速领航功能在路况简单时表现稳定,减轻长途驾驶疲劳。
- 硬件配置(如激光雷达)和算力参数亮眼,符合小米 “堆料” 风格。
- 人机交互界面简洁,语音控制响应迅速。
- 负面问题:
- 误判与故障:高速场景下突然急减速、城市道路识别错误(如将牛误判为行人)、倒车雷达失灵等问题频发。
- 事故责任争议:多起事故中,系统提示接管后仍发生碰撞,小米官方强调 “辅助驾驶需驾驶员负责”,但用户认为系统存在设计缺陷。
- 品控问题:激光雷达故障、车机卡顿等硬件问题导致用户对小米的信任度下降。
四、行业对比:短板与优势并存
- 与竞品的差距:
- 特斯拉 FSD:纯视觉方案成熟,端到端算法领先,场景泛化能力强,但国内功能受限。
- 小鹏 XNGP:城市 NOA 覆盖更广,无图方案更灵活,用户口碑较好。
- 极氪 007:算力和传感器数量占优,场景认知大模型提升复杂路况处理能力。
- 小米的优势:
- 性价比:高阶版车型价格低于竞品,硬件配置接近。
- 生态联动:小米澎湃 OS 与米家设备深度整合,车家互联体验较好。
- AEB 性能:官方宣传 AEB 刹停速度达 135km/h,优于部分竞品。
五、总结:谨慎期待,仍需迭代
小米 SU7 的智能驾驶系统在硬件和基础功能上具备竞争力,但算法成熟度和系统稳定性不足,导致实际体验与宣传存在差距。对于追求性价比和生态联动的用户,高阶版车型可作为过渡选择;但对智能驾驶依赖度高的用户,建议优先考虑特斯拉、小鹏等技术积累更深厚的品牌。未来,小米需通过持续 OTA 优化算法、提升品控,并加强与用户的沟通,方能在智能驾驶赛道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