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su7撞树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5 06:12:58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关于小米 SU7 的撞树事故及相关情况,结合公开报道和安全测试数据,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典型撞树事故案例与安全表现


  1. 河南巩义坠崖撞树事故
    2024 年 12 月 11 日,一辆小米 SU7 Pro 在河南巩义浮戏山景区下山时失控冲下近 30 米陡坡,车辆翻滚过程中多次撞击树木和山石,最终被一棵树挡住。现场照片显示,车辆天窗、前挡风玻璃碎裂,前后保险杠脱落,车身严重损毁,但 A 柱未明显变形,主驾驶车门可正常打开,后排玻璃仍能升降。车内一家四口(含一名 2 岁半幼儿)仅轻微擦伤,幼儿因前排气囊及时弹出而避免重伤。
    关键安全设计
    • 笼式车身结构: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达 90.1%,A 柱采用 2000MPa 超高强度热成型钢,在极端碰撞中保持乘员舱完整性。
    • 气囊系统:全系标配 7 个气囊,包括远端气囊和后排气帘。事故中后排下弯式气帘有效防止乘员头部撞击车门,副驾异形气囊避免头部从气囊边缘滑落。
    • 电池安全:碰撞后电池包未起火或泄露,得益于门槛梁、电池框梁和地板横梁的三重保护结构,以及电池包防火涂层设计。

  2. 安徽铜陵高速爆燃事故
    2025 年 3 月 29 日,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高速行驶中因施工改道路段未及时识别路障,以 97km/h 时速撞击水泥桩后起火,导致 3 名乘员遇难。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局限性(如未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以及碰撞后车门可能因电路中断无法开启的风险。
    对比分析
    • 与撞树事故不同,高速碰撞爆燃事故涉及智能驾驶功能缺陷和电池热失控问题,反映出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需协同优化。
    • 小米官方回应称,事故起火系撞击导致整车系统受损,而非电池自燃,并强调将配合调查改进智驾算法。


二、安全性能验证与行业标准


  1. 中保研(C-IASI)测试全优
    小米 SU7 在 2024 年中保研测试中获得车内乘员安全、车外行人安全、车辆辅助安全三项 G+(最高评级),成为首批通过新版严苛测试的车型之一。测试包括:
    • 正面 25% 偏置碰撞:通过 “车轮旋转 + 车体滑移 + 车身强化” 方案,分散碰撞力并避免轮毂侵入乘员舱。
    • 侧面碰撞:车门采用 2000MPa 超高强度热成型钢防撞梁,B 柱填充 CBS 增强材料,后排防脱钩设计减少车门侵入。
    • 追尾保护:一体式压铸后地板和溃缩区设计,兼顾碰撞吸能与维修经济性。

  2. 主动安全功能局限性
    • NOA 智能辅助驾驶:事故案例显示,其对施工路障等非标准障碍物识别能力不足,需驾驶员持续监控。
    • AEB 紧急制动:仅响应车辆、行人、二轮车,对静态障碍物(如锥桶)不触发。


三、官方回应与用户反馈


  1. 事故处理与召回
    • 针对高速爆燃事故,小米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提交车辆数据并承诺 “不回避责任”。
    • 2025 年 1 月,小米召回 30931 辆 SU7 标准版,因软件策略问题可能影响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对障碍物的探测。

  2. 用户真实体验
    • 多位事故车主在社交媒体表示,尽管车辆损毁严重,但车身结构和气囊系统有效保护了乘员,甚至有车主称 “会再买一辆 SU7”。
    • 部分用户质疑智能驾驶功能的可靠性,呼吁车企明确 L2 级辅助驾驶的边界。


四、选购建议与安全提示


  1. 关注车型配置差异
    • 小米 SU7 不同版本在智能驾驶硬件(如激光雷达)和安全功能上存在差异,高阶智驾版(Max 版)配备激光雷达,可能提升复杂场景识别能力。

  2. 理性使用智能辅助功能
    • 目前行业内 L2 级辅助驾驶仍需驾驶员全程接管,夜间、雨雾等低光照环境下需谨慎使用。

  3. 参考第三方安全评测
    • 除中保研外,可关注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CAERI)的 C-NCAP 测试,以及欧洲 E-NCAP、美国 IIHS 等国际标准。


总结


小米 SU7 在多起撞树及极端事故中展现了优异的被动安全性能,其车身结构、气囊系统和电池防护设计在关键场景下有效保护了乘员。然而,智能驾驶功能的局限性(如对非标准障碍物识别不足)仍需改进,用户需理性看待辅助驾驶的能力边界。对于潜在消费者,建议优先选择配备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版本,并严格遵守 “驾驶员始终是安全第一责任人” 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