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的安全性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既有通过权威测试的亮点,也存在近期事故引发的争议。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权威测试与安全配置的亮点
- 碰撞测试成绩优异
小米 SU7 在中保研(C-IASI)2023 版新规测试中表现突出,成为唯一获得 3G + 及 A 评级的轿车,涵盖乘员保护、行人保护、车辆辅助安全全项优 +。测试新增的乘员侧正面 25% 偏置碰撞、正面 50% 偏置碰撞等 39 项严苛项目中,SU7 的 A 柱无变形、乘员舱结构完整,气囊和安全带配合精准。此外,其车身扭转刚度达 51000N・m/deg,超过多数豪华品牌,在 40% 重叠正面碰撞、30% 重叠率钻入卡车碰撞等极端场景中表现稳定。
- 被动安全设计扎实
- 车身结构:采用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 90.1%,重点区域使用 2000MPa 超高强度热成型钢,配合环抱式上边梁和牛角式副车架,可在碰撞时分散 70% 以上的冲击力。
- 安全气囊:全系标配 7 个气囊,包括副驾异形气囊和后排下弯式气帘,覆盖前后排头部、胸部及侧面碰撞防护。
- 电池防护: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将电池仓与乘员舱地板结合,提升扭转刚度的同时,通过 1050 项电池安全测试(如针刺、过充、挤压等),并在侧面碰撞中优化门槛梁和电池框梁设计,降低热失控风险。
- 主动安全配置全面
- 驾驶辅助:搭载博世 DPB2.0 智能解耦制动系统 + ESP10.0,响应速度达 0.1 秒,支持全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盲区监测等 16 项功能,Pro 版和 Max 版配备禾赛 128 线激光雷达,提升复杂路况感知能力。
- 冗余设计:E-CALL 紧急呼叫系统配备独立备用电源,即使主电源断电仍可保持 5 分钟通话,碰撞后自动报警并定位。
二、争议与潜在风险
- 近期事故暴露的问题
2025 年 3 月 29 日,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高速施工路段碰撞后爆燃,导致 3 人死亡。事故细节显示:
- 智能驾驶局限性:车辆在 NOA 状态下以 116km/h 行驶,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减速,但驾驶员接管时车速仍达 97km/h,最终撞向水泥桩。家属质疑 NOA 对施工路障识别不足,且系统仅留 1 秒接管时间,超出人类反应极限。
- 电池安全争议:涉事车辆使用弗迪刀片电池(标准版随机混装弗迪或宁德时代电池),碰撞后电池包破裂引发爆燃。宁德时代否认供应该批次电池,而弗迪未公开回应,电池供应商信息混乱加剧了公众疑虑。
- 逃生障碍:家属称碰撞后车门锁死,可能与 12V 电源断电或机械变形有关。SU7 标准版未配备 Ultra 版的 “防弹涂层” 底盘防护,碰撞中底盘受损可能直接威胁电池安全。
- 软件与召回问题
- 2025 年 1 月,小米召回 30931 辆 SU7 标准版,因软件策略问题导致智能泊车辅助功能误判障碍物,存在剐蹭风险。
- 部分车主反馈车机卡顿、自动泊车歪斜入库等问题,影响智能驾驶体验。
- 用户评价的两极分化
- 正面反馈:车主认可车身刚性和智能系统,如 2024 年 12 月河南浮戏山事故中,SU7 Pro 翻滚坠崖后乘员舱完好,全家生还。
- 负面声音:续航虚标(标称 700km 实测约 500km)、座椅舒适性差、维修网点不足等问题被频繁吐槽。
三、行业对比与技术争议
- 电池安全的行业挑战
弗迪刀片电池在 2024 年安全评分中位列第一(0.24 分),宁德时代排名第九(6.02 分),但高速碰撞后爆燃事件表明,即使通过实验室测试,极端工况下的电池防护仍需优化。小米采用 “高低配混装” 策略,不同电池技术的热管理复杂性可能增加风险。
- 智能驾驶的责任边界
SU7 的 NOA 系统属于 L2 级辅助驾驶,但宣传中 “智能导航”“自动避障” 等表述易让用户高估其能力。事故中系统未能识别施工路障,最终责任归咎于驾驶员,暴露了行业普遍存在的 “辅助驾驶过度宣传” 问题。
四、总结与建议
小米 SU7 在被动安全和基础主动安全方面表现优秀,车身结构、气囊配置及碰撞测试成绩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然而,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电池安全的极端工况验证以及软件稳定性仍是主要短板。对于潜在用户:
- 推荐场景:城市通勤、短途高速,注重被动安全和智能生态的用户。
- 谨慎场景:依赖智能驾驶长途出行、对电池安全敏感的用户。
- 选购建议:
- 优先选择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 Pro/Max 版,其热管理技术更成熟。
- 谨慎使用 NOA 功能,尤其在施工路段或复杂路况,保持随时接管准备。
- 关注 OTA 升级,及时修复软件漏洞。
最终,小米 SU7 的安全性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和个人风险偏好综合评估,建议参考第三方评测及长期车主反馈后再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