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su7 碰撞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5 06:14:17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 SU7 的碰撞安全性能及相关问题可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结合官方测试数据、实际事故案例、安全配置设计及行业对比,以下为综合解读:

一、碰撞测试表现:权威认证与第三方实测


  1. C-NCAP 五星评价
    小米 SU7 在 2024 版 C-NCAP 测试中以 93.5% 的综合得分率荣获五星,其中主动安全得分率高达 95.25%,AEB 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等功能表现优异。乘员保护方面,正面 100% 碰撞、侧面碰撞后乘员舱变形量控制在安全阈值内,远端气囊联动系统在侧面碰撞中实现满分。
  2. 第三方机构测试
    • 北京质检院测试:在 64km/h 40% 重叠正面碰撞中获 A 级(可接受),主要因头部保护不足扣分;80km/h 70% 重叠追尾测试获 G 级(优秀),电池未起火;56km/h 钻入卡车碰撞中 A 柱保持完好,但副驾颈部伤害略大。
    • 懂车帝极限碰撞测试:在 8 款电动车中排名第三,30% 重叠钻撞卡车、70% 重叠高速追尾项目分别获 A 级和 G 级,但正面偏置碰撞得分低于特斯拉 Model 3。

  3. 争议点
    • AEB 功能局限性:官方宣传 AEB 可在 135km/h 刹停,但实测显示夜间、雨雾等复杂环境下激光雷达版 SU7 Max 成功率仅 72%,标准版(纯视觉方案)反而达 79%。
    • 极端碰撞场景:2025 年 3 月高速事故中,SU7 标准版以 97km/h 撞击隔离带后电池爆燃,超出被动安全设计上限(中保研测试时速为 64.4km/h)。


二、安全配置解析:结构设计与技术冗余


  1. 被动安全
    • 车身结构:采用钢铝混合车身,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 90.1%,最高强度达 2000MPa,扭转刚度 51000N・m/deg,优于多数同级车型。
    • 安全气囊:全系标配 7 个气囊,包括副驾远端气囊和双侧气帘,侧面碰撞中可有效保护乘员。
    • 电池防护: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提升车身刚性,电池仓通过 14 层物理防护(底部 8 层高强度防护、侧面 3 层隔热层),但标准版未配备电芯倒置技术,热失控风险略高于高配版。

  2. 主动安全
    • 智能驾驶辅助:Max 版配备激光雷达、双 Orin-X 芯片,支持高速 NOA 和城市领航辅助;标准版为纯视觉方案,NOA 功能在施工改道等场景中可能误判静态障碍物(如锥桶、水马)。
    • AEB 升级:首批交付车型 AEB 最高刹停速度 130km/h,后续 OTA 升级至 135km/h,但实测夜间表现仍存争议。


三、实际事故案例:技术边界与用户争议


  1. 2025 年 3 月高速爆燃事故
    • 事故经过:车辆在 NOA 模式下以 116km/h 行驶,检测到施工路障后发出预警并减速,驾驶员接管后仍以 97km/h 撞上隔离带,电池起火导致三人遇难。
    • 争议焦点
      • AEB 未触发:标准版 AEB 不响应锥桶等静态障碍物,算法调校偏向保守以减少误刹。
      • 车门解锁问题:碰撞后电子解锁失效,机械应急拉手未被及时使用,导致逃生困难。
      • 电池安全:磷酸铁锂电池在高速撞击下仍发生热失控,暴露液态电池技术的固有缺陷。


  2. 用户反馈与行业警示
    • 智驾依赖风险:部分用户因过度信任 NOA 功能而分心,系统接管提示与实际反应时间不足(如事故中仅 2 秒),凸显 L2 级辅助驾驶的责任归属问题。
    • 售后网络不足:全国仅 33 家服务中心,维修需排队半个月,三四线城市覆盖薄弱,影响事故后救援效率。


四、维修与保险:成本与服务痛点


  1. 维修成本
    • 电池更换:电池组损坏可能导致更换费用超过车价 40%,且依赖官方渠道维修,第三方网点缺乏。
    • 车身修复:钢铝混合车身维修需专用设备,部分地区维修周期长达 1 个月。

  2. 保险难题
    • 保费高企:SU7 出险率和赔付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部分车主续保保费突破万元,甚至遭保险公司拒保。
    • 风险定价:新能源车保费受维修成本、驾驶习惯(如 “鬼火少年” 出险率高)及地区风险影响,小米正通过官方续保和入股保险公司缓解压力。


五、竞品对比:安全性能与技术路径


  1. 特斯拉 Model 3
    • 优势:轻量化设计(整备质量 1.7 吨)、钢铝混合车身强度达 1700MPa,在懂车帝碰撞测试中排名第一。
    • 劣势:主动安全功能(如 AEB)依赖纯视觉方案,复杂场景识别能力弱于 SU7 Max。

  2. 比亚迪汉 L EV
    • 优势:刀片电池热稳定性高,低温充电效率领先,售后服务网络覆盖更广。
    • 劣势:智能驾驶硬件和算法迭代潜力不及 SU7。

  3. 蔚来 ET5T
    • 优势:车身扭转刚度超 50 吨,侧面碰撞防护优异。
    • 劣势:维修成本更高,品牌溢价显著。


六、总结与建议


  1. 核心结论
    • 安全性:小米 SU7 在 C-NCAP 等标准测试中表现优异,被动安全设计扎实,但极端碰撞(如高速钻撞)和复杂场景下的主动安全仍需提升。
    • 技术风险:液态电池热失控、智驾系统误判及售后网络不足是主要痛点。
    • 用户选择:适合注重智能生态和长续航的用户,但需谨慎使用辅助驾驶功能,北方用户可优先考虑比亚迪等低温性能更优的车型。

  2. 改进建议
    • 技术层面:加速 OTA 优化 AEB 算法,提升复杂场景识别能力;探索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
    • 服务层面:加快售后网点扩张,尤其在三四线城市;推出代步车服务以改善维修体验。
    • 法规层面:推动智能驾驶责任划分标准,建立第三方数据存证机制。

  3. 用户行动指南
    • 驾驶习惯:避免过度依赖辅助驾驶,保持对路况的实时关注。
    • 保险选择:优先选择官方续保,关注 “电池维修免追偿” 等权益。
    • 事故应对:熟悉机械应急拉手位置,碰撞后立即断电并远离车辆。


小米 SU7 的碰撞安全表现展现了新势力车企的技术实力,但实际使用中仍需用户与厂商共同规避风险,推动行业安全标准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