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是小米汽车推出的首款纯电动 C 级轿车,定位高性能生态科技车型。以下是 2024 款及 2025 款 SU7 的核心参数与配置解析:
一、车型版本与价格
- 2024 款在售车型:
- 后驱长续航智驾版:21.59 万元,CLTC 续航 700 公里,纯视觉智驾方案。
- 后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Pro 版:24.59 万元,CLTC 续航 830 公里,配备激光雷达,支持城市 NOA。
- 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Max 版:29.99 万元,CLTC 续航 800 公里,双电机四驱,零百加速 2.78 秒。
- 2025 款新增车型:
- Ultra 版:52.99 万元,三电机四驱,最大功率 1138kW,零百加速 1.98 秒,CLTC 续航 630 公里。
- 纽北限量版:81.49 万元,赛道化调校,限量发售。
二、动力与续航
- 驱动系统:
- 后驱版搭载单电机,最大功率 220kW(299 马力)。
- 四驱 Max 版采用双电机,总功率 495kW(673 马力),扭矩 838N・m,零百加速 2.78 秒。
- Ultra 版配备三电机,总功率 1138kW(1548 马力),扭矩 1770N・m,零百加速 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
- 电池与续航:
- 标准版:73.6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700 公里,支持 400V 平台快充(15 分钟补能 350 公里)。
- Pro 版:94.3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830 公里。
- Max 版:101kWh 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 80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快充(15 分钟补能 510 公里)。
- Ultra 版:93.7kWh 麒麟 Ⅱ 赛道版电池,CLTC 续航 630 公里,小米超充桩下 10%-80% 充电仅需 11 分钟。
三、智能驾驶系统
- 硬件配置:
- 标准版:纯视觉方案,单 Orin-X 芯片(84 TOPS 算力),11 颗摄像头。
- Pro/Max 版:激光雷达 + 双 Orin-X 芯片(508 TOPS 算力),11 颗摄像头 + 12 颗超声波雷达 + 5 颗毫米波雷达。
- 功能覆盖:
- 高速 NOA(全系标配):支持自动变道、超车、上下匝道。
- 城市 NOA(Pro/Max 版):可识别红绿灯、行人、两轮车,支持路口转向和避障。
- 端到端代客泊车:通过 OTA 升级实现,支持窄路会车避让、终点附近泊入。
四、车身与设计
- 尺寸参数:
- 标准版 / Pro 版:4997×1963×1455mm,轴距 3000mm,风阻系数 0.195Cd。
- Ultra 版:5070×1970×1465mm,轴距 3000mm,风阻系数未明确。
- 外观设计:
- 流畅溜背造型,可选 10 种配色(如海湾蓝、熔岩橙),支持电动扰流板和主动进气格栅。
- Ultra 版配备 21 英寸运动轮毂、布雷博陶瓷刹车卡钳及碳纤维部件。
五、内饰与科技配置
- 座舱核心:
- 16.1 英寸 3K 中控屏 + 7.1 英寸全液晶仪表,搭载骁龙 8295 芯片和澎湃 OS 系统,支持 5G、无线 CarPlay 及多音区语音交互。
- Max 版 / Ultra 版标配 56 英寸 HUD 抬头显示,支持 AR 导航和驾驶信息投影。
- 舒适性配置:
- 全系标配座椅加热 / 通风,Max 版 / Ultra 版增加座椅按摩和 Nappa 真皮材质。
- 25 扬声器音响系统(Max 版 / Ultra 版)、全景天幕、电吸门及空气悬架(Ultra 版)。
六、安全配置
- 被动安全:
- 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高强度钢占比 90.1%),7 安全气囊(含远端气囊),电池 CTB 一体化设计。
- 主动安全:
- 全系标配 AEB 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盲点监测,Pro/Max 版额外支持激光雷达辅助的夜间复杂路况识别。
- Ultra 版配备双腔空气悬架和智能底盘,提升操控稳定性。
七、充电与补能
- 快充性能:
- 标准版 / Pro 版:400V 平台,15 分钟补能 350-510 公里(视电池版本)。
- Max 版 / Ultra 版:800V 平台,小米超充桩下 15 分钟补能 510 公里,第三方充电桩兼容性达 99%。
- 家用充电:支持 7kW/11kW 家用充电桩,IP55 防护等级,支持 V2L 对外放电(3.5kW)。
八、购车权益与政策
- 限时权益:支付 5000 元定金可享价值 8000 元 Nappa 真皮座椅、终身免费智驾服务及三年免费流量。
- 补贴叠加:部分城市叠加地方补贴后,标准版入手价低至 17.59 万元。
- 质保政策:整车 5 年或 10 万公里,三电系统 8 年或 16 万公里,不限首任车主。
小米 SU7 通过 “高性能 + 高性价比” 策略,覆盖 20 万至 80 万元价格区间,满足从日常通勤到赛道驾驶的多元需求。其智能驾驶和生态互联功能进一步强化了科技属性,成为中高端纯电轿车市场的有力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