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su7的缺点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5 09:19:22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 SU7 作为小米首款量产车型,虽然凭借高性价比和智能化配置引发市场关注,但作为新品牌的首款产品,仍存在一些争议和短板。以下是基于用户反馈和专业评测的深度解析:

一、交付周期与产能压力


小米 SU7 自 2024 年上市以来订单持续火爆,但产能不足导致交付周期长达 8 个月甚至接近一年。部分用户反馈,即使下订后也只能以系统预估时间为准,缺乏明确的提车保障。尽管小米计划扩建工厂,但产能爬坡和品控压力仍需时间消化,这对于急需用车的消费者而言是一大痛点。

二、续航与补能表现


  1. 续航达成率偏低
    官方 CLTC 续航数据亮眼(标准版 700km,四驱 Max 版 810km),但实际表现受工况影响显著。高速 120km/h 行驶时,标准版续航仅 450km(达成率 64%);四驱 Max 版激烈驾驶下续航缩水至 500km,冬季低温(-20~-25℃)续航达成率更降至 47.5%。
  2. 充电兼容性问题
    虽然支持 800V 高压快充,但第三方充电桩的实际峰值功率不稳定,部分桩仅能维持 300V 左右,补能效率低于宣传。早期用户还遇到充电口盖无法自动弹开的故障。

三、空间与舒适性设计


  1. 后排空间局促
    溜背造型压缩了后排头部空间,身高 175cm 以上乘客易顶头;后排座椅靠背角度偏直,长途乘坐舒适性一般。
  2. 储物能力不足
    前备箱(105L)和后备箱(517L)容积小于同级竞品(如极氪 001 的 842L),家用场景实用性打折扣。
  3. 悬挂与滤震偏硬
    运动化调校的底盘在弯道中支撑性出色,但铺装路面细碎震动过滤不足,过减速带时后排颠簸感明显。

四、智能化体验短板


  1. 智驾功能 “高低配悬殊”
    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仅支持 L2 级基础辅助驾驶(车道保持 + 自适应巡航),城区 NOA 功能需选装高阶智驾包(额外 2.6 万元)。实测显示,城市 NOA 在无保护左转、拥堵路段频繁退出,需人工接管。
  2. 车机生态依赖小米设备
    Pad 互联、无感解锁等功能深度依赖小米手机(尤其是 HyperOS 系统),非小米用户体验割裂(如 iPhone 用户无法使用 UWB 钥匙)。第三方应用适配不足,车机应用商店生态远落后于华为鸿蒙。
  3. 细节体验待优化
    物理按键极少,调节后视镜、空调等操作需通过中控屏,对传统用户不够友好;无线充电板发热、HUD 强光反光等问题也被多次吐槽。

五、品控与售后挑战


  1. 装配工艺问题
    首批车主反馈胶条错位、内饰接缝不均、中控台异响等问题,暴露出新势力品控体系的完善空间。车漆硬度不足,易被小石头刮花,对比同价位车型显得不够耐用。
  2. 售后网络覆盖不足
    小米售后网点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需预约到指定服务中心,保养和维修便利性较差。部分用户反映交付时检测问题未能及时处理,影响体验。

六、安全与信任危机


2025 年 3 月的一起致命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系统的潜在风险:开启 NOA 的小米 SU7 在夜间施工路段未能识别路障,AEB 逻辑缺陷导致驾驶员接管后仍无法避撞,最终爆燃致三人死亡。事故引发对纯视觉方案可靠性、AEB 逻辑设计及逃生机制的质疑,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对小米智驾技术的信任。

七、品牌与市场定位


小米作为跨界新玩家,品牌溢价能力尚无法与传统豪华车企抗衡,注重社交属性的消费者可能更倾向选择 BBA 等品牌。此外,作为新品牌,其车型的二手保值率普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缺乏历史数据支撑。

总结与建议


小米 SU7 的核心优势在于高性价比、智能化生态和运动化操控,但作为首款车型,其在产能、续航真实性、空间实用性、智驾成熟度及品控等方面仍需改进。对于潜在用户,建议:
  1. 试驾重点关注:底盘滤震、后排舒适性及车机操作流畅度。
  2. 谨慎选择配置:若需高阶智驾功能,建议直接选装 Max 版;北方用户优先考虑长续航版本以应对冬季衰减。
  3. 评估售后便利性:查询所在城市售后网点分布,避免偏远地区维修不便。
  4. 理性看待宣传:智能驾驶功能仍属辅助范畴,需全程保持注意力,切勿过度依赖。

小米 SU7 的缺点多源于新品牌的 “成长阵痛”,随着产能提升和 OTA 升级,部分问题有望逐步改善。但对于追求成熟产品和稳定体验的消费者,建议观望后续迭代车型或对比竞品(如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 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