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su7有什么缺点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5 09:20:00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 SU7 作为小米首款量产电动车,凭借高性价比和智能化配置引发市场关注,但其作为新品牌的首款车型,仍存在一些争议和潜在短板。以下结合用户反馈、第三方评测及行业对比,总结其主要缺点:

一、续航与能耗表现


  1. CLTC 续航虚标明显
    官方 CLTC 续航数据与实际使用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标准版(CLTC 700km)在高速工况(120km/h)下实测续航仅 450km 左右,达成率约 64%;四驱 Max 版(CLTC 810km)激烈驾驶下续航缩水至 500km,冬季低温衰减更严重(-30% 以上)。
    对比参考:同价位的比亚迪汉 L EV 四驱版 CLTC 续航 715km,实测高速续航达成率约 75%,冬季衰减控制在 20% 以内。
  2. 充电兼容性问题
    虽支持 800V 高压快充,但非小米自建充电桩的实际峰值功率不稳定(部分第三方桩仅能维持 300V 左右),补能效率低于宣传。早期用户反馈充电口盖偶发无法自动弹开,需手动干预。
    实测数据:在国网 120kW 充电桩上,标准版车型 0-80% 充电时间约 40 分钟,而搭载 800V 平台的 Max 版可缩短至 25 分钟,但需使用特定超充桩。

二、智能化体验短板


  1. 智驾能力 “高低配悬殊”
    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仅支持 L2 级基础辅助驾驶(车道保持 + 自适应巡航),城区 NOA 功能需选装高阶智驾包(额外 2.6 万元)。城市 NOA 实测表现不稳定,无保护左转成功率低、拥堵路段频繁退出,需人工接管。
    竞品对比:比亚迪汉 L EV 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城市 NOA 功能已在全国范围内开放,实测无保护左转成功率超 90%。
  2. 生态依赖小米设备
    Pad 互联、无感解锁等功能深度依赖小米手机(尤其是 HyperOS 系统),非小米用户体验割裂(如 iPhone 用户无法使用 UWB 钥匙)。第三方应用适配不足,车机应用商店生态远落后于华为鸿蒙。
    用户反馈:部分车主表示,车机系统对小米设备的兼容性极佳,但 iPhone 用户需额外购买蓝牙钥匙,且部分功能无法使用。

三、空间与实用性


  1. 后排舒适性欠佳
    溜背造型导致后排头部空间局促(身高 175cm 以上乘客易顶头),后排座椅靠背角度偏直,长途舒适性一般。前备箱和后备箱容积(517L)小于同级竞品(如极氪 001 的 842L),家用场景实用性打折扣。
    实测体验:身高 180cm 的乘客乘坐后排,头部空间仅剩 2 指,且座椅腰部支撑不足,长时间乘坐易疲劳。
  2. 内饰细节待优化
    车内物理按键极少,依赖中控屏操作(如调节后视镜、空调),对传统用户不够友好。部分用户反馈内饰用料质感一般,颠簸路段存在异响,且前备箱与雨刮器凹槽易积落叶,清理不便。
    对比参考:同价位的智界 S7 采用实体按键与触控结合的设计,内饰材质更显豪华,且后备箱容积达 560L。

四、售后服务与品牌认知


  1. 售后网点覆盖不足
    小米汽车 4S 店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中小城市覆盖不足。例如,福建省仅有 4 家服务中心,且部分网点维修人员经验不足,配件等待周期较长。
    用户投诉:部分车主反映,车辆出现故障后需前往省会城市维修,往返成本较高,且售后响应速度较慢。
  2. 品牌信任度待提升
    作为新进入者,小米在汽车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弱于传统车企。第三方调查显示,仅 35% 的消费者认为小米汽车 “可靠”,且其保值率尚未经市场验证。
    对比数据:华为智界 S7 依托鸿蒙生态,品牌认知度和保值率均高于小米 SU7。

五、产能与交付问题


  1. 交付周期漫长
    尽管产能已提升至每月 2.5 万辆,但订单积压严重,部分用户锁单后需等待 5-8 个月提车。同配置车型交付顺序混乱,存在 “早锁单晚提车” 现象,且销售承诺的提车时间常无法兑现。
    用户案例:有车主 2025 年 2 月下单,原定 4 月底提车,但截至 5 月仍未排产,且小米官方拒绝赔偿损失。
  2. 订单管理混乱
    部分用户反映,销售存在 “诱导锁单” 行为,未明确告知分期贷款条件,导致定金无法退还。此外,车辆合格证日期与宣传不符,存在 “现车变排产车” 的情况。

总结:理性看待优缺点


小米 SU7 的核心优势在于智能化体验、设计语言和性价比,但作为新品牌的首款车型,其在续航真实性、智驾稳定性、空间实用性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建议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权衡:
  • 推荐人群:小米生态用户、注重科技感与性价比的年轻消费者。
  • 谨慎考虑:对续航焦虑敏感、重视后排舒适性或中小城市用户。

若计划购买,可关注以下建议:
  1. 试驾重点:体验高速续航、智驾系统稳定性及后排空间。
  2. 配置选择:优先选择 Max 版(800V 平台 + 高阶智驾),避免标准版的功能阉割。
  3. 交付协商:与销售明确提车时间,并保留书面证据,以防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