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作为一款定位中高端的纯电动轿车,在进入地下车库时的表现可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解析:
一、车身尺寸与地库适配性
小米 SU7 标准版 / Pro 版车身高度为1455mm,Max 版为1440mm,而北京等城市的地下车库限高普遍为2 米(如 SOHO 现代城地库)。这意味着车辆在常规地库中不会出现刮顶风险,但需注意以下特殊场景:
- 机械车位:部分地库机械车位限高可能低于 1.5 米,需提前确认。
- 地库入口陡坡:部分老旧地库入口坡度较大(如超过 15%),SU7 的离地间隙为12 厘米(标准版 / Pro 版),建议低速缓行,避免托底。
- 地库减速带:用户反馈中提到 SU7 底盘偏低,通过减速带时需控制速度,防止电池或底盘部件受损。
二、智能辅助系统在地库的表现
1. 代客泊车功能
- 技术亮点:
- 支持端到端模型,无需网络信号即可在地库实现最高 23km/h 的自动巡航。
- 搭载128 线激光雷达(Max 版)和11 个摄像头,可精准识别车位、障碍物(如立柱、消防栓)并自动绕行。
- 实际案例:
- 2024 年 11 月,北京、成都等地 70 余辆 SU7 因自动泊车故障发生碰撞,事故集中在标准版车型,表现为雷达未报警、系统未识别障碍物。
- 2025 年 3 月,河南车主使用代客泊车时撞上立柱,售后以 “系统日志无异常” 为由拒绝担责,引发维权争议。
- 官方建议:
- 避免在暗光环境、高轮挡库位、悬空障碍物(如管道)等场景使用自动泊车。
- 驾驶员需全程监控,保持随时接管准备。
2. 360 度全景影像与透明底盘
- 全系标配360 度全景影像和透明底盘功能,可实时显示车辆周围环境,辅助驾驶员判断地库狭窄通道或车位空间。
- 实测中,该系统在暗光环境下的清晰度较高,但对反光物体(如金属立柱)可能存在识别延迟。
三、动力与续航在地库场景的表现
1. 爬坡能力
- 硬件配置:
- 标准版 / Pro 版搭载299 马力后驱电机,Max 版为双电机四驱系统,综合功率 673 马力,最大扭矩 838 牛・米。
- 实际测试显示,SU7 可轻松应对15% 坡度的地库入口,动力响应迅速,无明显衰减。
- 能耗表现:
- 爬坡时能耗较平路增加约20%-30%,但得益于碳化硅高压平台,能量回收效率较高。
- 冬季低温环境下(如 - 20℃),地库内的温度相对稳定,可减少电池性能衰减,续航达成率约为47.5%(寒冷区约为47.5%(寒冷区测试数据)。
2. 电池预热功能
- 导航预热:
- 当导航至充电站时,系统会自动预热电池,确保到达时电池温度适宜,提升充电速度(0-100% 充电时间约 67 分钟)。
- 远程预热:
- 用户可通过 APP 提前开启电池预热,减少低温下地库启动时的能耗损失。
四、用户反馈与注意事项
1. 常见问题
- 自动泊车故障:部分车主反映自动泊车时车辆未识别障碍物(如立柱),导致碰撞,建议谨慎使用该功能。
- 底盘托底:标准版 / Pro 版离地间隙较低,通过地库陡坡或减速带时需控制速度,避免刮蹭电池。
- 地库信号问题:虽然自动泊车无需网络,但部分地库可能影响蓝牙钥匙或手机 APP 的连接稳定性。
2. 优化建议
- 驾驶习惯:
- 地库内保持15km/h 以下车速,避免急加速或急刹车。
- 进入地库前开启自动大灯,确保视线清晰。
- 系统设置:
- 开启低速行车警告,提醒行人注意车辆。
- 定期检查传感器(如摄像头、雷达)是否被遮挡或污损。
五、总结与对比
维度 | 小米 SU7 表现 | 竞品对比(如特斯拉 Model 3/Y) |
---|---|---|
地库限高适配 | 1.44-1.45 米车身高度适配绝大多数地库,但机械车位需注意限高。 | Model 3/Y 高度约 1.44 米,与 SU7 相当。 |
自动泊车 | 端到端模型支持无网络泊车,但存在故障案例,需谨慎使用。 | Tesla Autopark 依赖网络,地库表现较稳定。 |
爬坡能力 | 15% 坡度轻松应对,动力储备充足。 | Model 3/Y 后驱版爬坡能力略弱于 SU7。 |
电池预热 | 导航预热 + 远程预热,低温充电效率提升。 | Tesla 需手动开启电池预热,操作稍复杂。 |
六、官方资源与用户支持
- 售后政策:自动泊车故障导致的事故,小米官方提供维修费用承担及每日 1500积分补偿,但不承担车辆贬值损失。
- 软件更新:2025 年 5 月,小米将辅助驾驶系统更名为 “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新增窄路通行、停车场寻位等功能,可能优化地库场景表现。
结论:小米 SU7 在地库场景下的硬件适配性和智能化功能表现突出,但自动泊车系统存在一定风险,需用户谨慎操作。建议结合自身地库环境,合理使用辅助功能,并关注官方软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