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非官方渠道的市场渗透
- 平行进口与黄牛倒卖
由于小米汽车尚未正式启动海外销售,部分黄牛通过平行进口将小米 SU7 出口到俄罗斯、中东等地区。例如,2024 年俄罗斯市场通过非官方渠道售出约 179 辆,中东地区约 120 辆,全球非官方销量合计约 400 辆。这些车辆通常以二手车名义出口,售价较国内高出 20%-30%,单车利润可达 6 万元。不过,这类销售规模较小,且存在上牌、售后等合规风险。
- 特定市场的局部试水
小米汽车通过与国机集团子公司合作,在俄罗斯等市场进行有限度的官方试水。例如,2025 年 2 月,小米与天津海博租赁达成协议,后者作为出口商将小米 SU7 引入俄罗斯,并负责售后支持。但此类合作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二、官方布局与未来规划
- 欧洲市场的筹备
小米已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专注于高性能车型的赛道技术研发(如 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并计划在西班牙、德国、法国等地试水销售。不过,小米官方明确否认了欧洲销售体系的存在,称当前主要目标是刺探市场反应和跑通出海流程。根据内部规划,小米可能在 2027 年正式进军欧洲市场,并计划通过 “体验中心 + 线上预售” 模式降低初期投入。
- 新兴市场的战略布局
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被视为小米汽车出海的重要方向。例如,小米正与巴西、墨西哥政府谈判建厂事宜,计划复制 “印度手机模式”,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此外,小米在东南亚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较高(如印尼、泰国),为汽车业务奠定了品牌基础。
- 全球化时间表调整
此前雷军曾表示 “争取 2030 年之前在欧洲销售小米汽车”,但最新信息显示,小米计划将正式出海时间提前至 2027 年。这一调整可能与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及海外需求增长有关,但具体执行仍需考虑法规适配、供应链本地化等挑战。
三、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 品牌高端化认知不足
小米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形象仍以 “性价比” 为主,而 SU7 的高端定位(国内售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在海外可能因关税和运输成本进一步抬升,削弱价格优势。例如,欧洲用户对小米汽车的接受度仍需时间验证,尤其是在高端市场。
- 法规与供应链复杂性
不同国家的排放、安全标准及充电设施差异较大。例如,欧洲对自动驾驶功能的法规严格,小米需对智能驾驶系统进行针对性优化。此外,本地化生产(如波兰 KD 工厂计划)需要时间建设供应链网络。
- 市场竞争激烈
欧洲市场已有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占据主导,且传统车企(如大众、Stellantis)正推出平价电动车型,直接冲击小米的目标市场。在东南亚,比亚迪、上汽等中国车企已通过本地化生产建立优势。
四、总结与展望
目前,小米汽车的海外销量主要依赖非官方渠道,规模有限。其官方战略仍处于筹备阶段,重点在技术研发、市场调研和法规适配。若 2027 年正式出海,小米需在品牌定位、本地化运营和供应链管理上持续投入,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于消费者而言,短期内可能更易通过平行进口渠道接触小米汽车,但大规模海外销售仍需等待官方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