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出海战略与时间节点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 2025 年 3 月的业绩会上明确表示,2027 年将是小米汽车的出海元年,并强调需先在中国市场取得稳固地位后再拓展海外。这一策略源于汽车行业的高复杂度,涉及法规认证(如欧盟 NCAP、数据合规)、供应链适配(如电池冷却系统、极寒模式)及充电基建协同等问题。
目前,小米已启动海外销售筹备工作:
- 团队组建:国际部下成立出海销售业务筹备组,招聘市场调研、售后工程师等岗位;自动驾驶部门增设海外法规验证岗位。
- 试点布局:计划在欧洲、东南亚及中东开展小批量试销,测试市场反应。例如,2024 年 7 月在法国巴黎举办 “人车家全生态” 特展,2025 年启动东南亚右舵版 SU7 的市场调研。
- 渠道规划:海外销售将依托现有小米之家门店(全球超 100 家直营门店),并计划 5 年内开设 1 万家海外小米之家,复制 “线上预售 + 线下体验” 模式。
二、当前海外市场表现
1. 官方出口与销量数据
- 尚未正式销售: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 SU7 于 2024 年 3 月在中国上市,截至 2025 年 5 月,官方未公布任何海外市场的正式交付数据。2024 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 522 万辆,但小米 SU7 的出口主要通过平行进口,未纳入官方统计。
- 小批量试销:据 36 氪报道,小米计划在海外多个地区进行小批量销售,例如欧洲市场可能通过 “体验中心 + 线上预售” 模式试水,但具体销量未披露。
2. 平行进口与二手市场
- 中东与俄罗斯:小米 SU7 通过平行进口进入迪拜、俄罗斯等地,二手出口价格显著高于国内。例如,迪拜富豪购买二手 SU7 顶配版需支付约 46 万元人民币(国内二手价约 29 万元),俄罗斯市场新车价格甚至翻倍至 90 万元。
- 黄牛套利:部分平行出口公司以二手车形式出口小米 SU7,单车净利润可达 1 万 - 6 万元,但此类非官方渠道销量有限,无法代表真实市场表现。
3. 媒体与行业评价
- 技术认可:外媒对小米 SU7 Ultra 的性能(如 1548 马力、1.98 秒零百加速)给予高度评价,称其 “让保时捷彻夜难眠”。但品牌认知度不足仍是障碍,例如小米在欧洲高端手机市场份额不足 2%,可能影响汽车业务的高端化定位。
- 市场潜力: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增长迅速,2025 年 2 月中国自主品牌销量达 1.98 万辆,超越特斯拉。分析人士认为,小米若突破美国关税壁垒,可能颠覆当地竞争格局。
三、挑战与未来布局
1. 核心挑战
- 法规与认证:欧盟 NCAP 安全认证要求严格,SU7 原型车在侧面柱碰测试中仅获四星评级,需加强结构强度。此外,数据合规(如 GDPR)增加了智能驾驶功能的落地难度。
- 竞争压力:欧洲本土车企推出平价电动车型(如大众 2.8 万欧元车型),直接冲击小米目标市场;东南亚市场则面临比亚迪、五菱等中国品牌的激烈竞争。
- 品牌溢价:国内起售价 21.59 万元的 SU7,在欧洲预计定价 3.5 万欧元(约 27 万元),溢价 25%,可能影响价格敏感型用户的接受度。
2. 未来计划
- 产能与供应链:北京亦庄工厂二期将于 2025 年底投产,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台;计划在波兰设立 KD 工厂,利用欧盟内部关税豁免降低成本。
- 产品适配:针对不同市场优化技术,例如中东版强化电池冷却系统,北欧版新增 “极寒模式”。
- 生态协同: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将小米汽车与智能家居、手机互联,提升用户粘性。例如,车辆接近住宅时自动激活回家模式(灯光、空调预设)。
四、总结
当前阶段:小米汽车的海外销量以平行进口和小批量试销为主,官方数据尚未公布。2025 年的重点仍是提升国内产能(目标 35 万辆)和技术研发(如智能驾驶、电池技术)。
中长期展望:2027 年正式出海后,小米计划分阶段进入欧洲、东南亚及中东市场,通过本地化生产和生态协同打造差异化竞争力。若能解决法规、品牌溢价及竞争等问题,小米有望复制其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国际化成功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