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与保时捷 Taycan 的设计呼应
- 溜背式车身与低趴姿态
小米 SU7 和保时捷 Taycan 均采用四门轿跑的溜背式设计,车身线条流畅且重心较低,营造出强烈的运动感。这种设计不仅符合空气动力学需求(SU7 风阻系数 0.195Cd,Taycan 为 0.22Cd),也是电动轿车的主流趋势。不过,SU7 的车身尺寸更大(长 4997mm,轴距 3000mm),视觉上更显修长,而 Taycan 则更强调宽体低趴的姿态。
- 前脸与大灯设计
- 扁平化前脸:两车前脸均采用简洁的封闭式格栅,搭配两侧犀利的大灯组,形成 “鲨鱼鼻” 式的攻击性造型。
- 大灯细节差异:Taycan 的大灯为 “泪眼” 造型,灯组下方有延伸线条;SU7 则采用水滴形矩阵式大灯,内部为 “米” 字形灯腔结构,更具科技感。
- 下包围设计:Taycan 的下格栅更圆润,而 SU7 采用梯形设计,两侧加入风刀元素,增强运动气息。
- 尾部与灯光语言
- 贯穿式尾灯:两车均采用贯穿式尾灯,但 Taycan 的尾灯为水平直线条,中间嵌入保时捷 LOGO;SU7 的尾灯则采用渐层式光带,灵感来自土星环,尾部 LOGO 位于灯带上方,设计理念不同。
- 后包围与扩散器:Taycan 的后包围集成双边共四出排气管(燃油版),而 SU7 采用巨大的扩散器造型,更强调电动化的性能感。
二、与保时捷 Panamera 的局部相似性
- 车身比例与腰线
小米 SU7 的车身比例(长近 5 米、宽 1.96 米)与保时捷 Panamera(长 5.05 米、宽 1.93 米)接近,侧面腰线均从前轮拱延伸至车尾,强化修长感。不过,SU7 的车窗线条更简洁,而 Panamera 保留了传统豪华轿车的镀铬饰条。
- 内饰布局与细节
- 悬浮式中控屏:SU7 的 14.6 英寸竖屏与 Panamera 的 12.3 英寸中控屏在位置和尺寸上有相似性,但 SU7 的车机系统深度整合小米生态,交互逻辑更偏向科技感。
- 方向盘设计:SU7 的三辐式平底方向盘与 Panamera 的运动方向盘造型接近,但右侧红色按键(“一键鸡血” 模式)是小米的独创设计,类似性能车的 “超级模式”。
三、行业背景与设计逻辑
- 电动化平台的趋同性
新能源汽车的电驱系统、电池布局和低风阻需求(如 SU7 风阻 0.195Cd)导致车身设计趋于相似。例如,比亚迪汉 DM 与奥迪 A6L、华为智界 S7 与零跑 C01 等车型也存在类似争议。
- 设计灵感的多元来源
小米 SU7 的设计团队包括前宝马设计总监克里斯・班戈,其设计理念融合了保时捷的运动基因、迈凯伦的超跑元素(如翻转式仪表盘)以及兰博基尼的轮毂造型。这种 “混搭” 策略旨在打造既有辨识度又符合市场审美的产品。
- 法律与专利边界
保时捷 Taycan 的外观专利将于 2027 年到期,而 Panamera 的专利已失效。权威机构对比显示,SU7 与 Taycan 在钣金线条、尾灯结构等核心设计上存在显著差异,不构成侵权。
四、官方回应与市场反馈
- 小米的立场
雷军强调 SU7 的设计 “没有任何一个细节是抄袭的”,并表示设计灵感来自百年汽车史的研究。他认为相似性源于对 “好设计” 的共鸣,而非直接复制。
- 保时捷的态度
保时捷中国区总裁 Michael Kirsch 回应称 “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既肯定了 SU7 的设计,也强调了保时捷的品牌独特性。
- 消费者与媒体评价
尽管部分网友戏称 SU7 为 “保时米”,但市场反馈积极:SU7 上市 27 分钟大定突破 5 万台,2025 年累计交付超 32 万辆,证明其设计被广泛接受。
五、总结:设计的 “借鉴” 与创新
小米 SU7 与保时捷车型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运动化设计语言和电动轿车的功能性需求上,而非对单一车型的模仿。这种 “借鉴” 是汽车行业的常见策略,旨在平衡市场认可度与品牌创新。从结果来看,SU7 成功将保时捷的豪华感与小米的科技性价比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差异化选择。未来,随着电动化技术的普及,汽车设计的趋同性可能进一步加剧,但品牌仍可通过细节创新(如 SU7 的土星环尾灯、小米生态联动)塑造独特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