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战略布局与核心进展
- 技术研发投入
小米汽车累计投入超 100 亿元研发资金,组建了超过 7000 人的技术团队,涵盖自动驾驶、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其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技术已进入 L2 + 阶段,搭载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 30 余个传感器,实现高速 NOA、自动泊车等功能。
- 首款车型 SU7 的市场表现
- 销量数据:2024 年累计交付 13.69 万辆,2025 年 4 月交付 2.8 万辆,全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
- 产品定位: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车,售价 21.59-29.99 万元,搭载 800V 高压平台、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CLTC 续航最高 830km,零百加速 2.78 秒。
- 技术亮点:
- 智能座舱:16.1 英寸中控屏 + 高通骁龙 8295 芯片,支持五区域语音控制、声纹识别。
- 生态整合: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深度联动,支持手机 NFC 无感解锁、车家互联等功能。
- 供应链与产能建设
- 核心供应商:宁德时代(电池)、禾赛科技(激光雷达)、博世(底盘系统)等。
- 工厂布局: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30 万辆,二期扩建后总产能达 60 万辆,2025 年 4 月产能已达 3.7 万辆 / 月。
二、行业竞争与挑战
- 市场竞争格局
- 头部品牌挤压:比亚迪汉、特斯拉 Model 3 等竞品在中高端市场形成压制,2025 年 4 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 38 万辆,小米仅占市场份额的 0.7%。
- 新势力内卷:零跑、小鹏等品牌通过降价(如小鹏 G9 全系降 2 万)、配置升级(极氪 007 后驱增强版)争夺用户,小米 4 月交付量环比下滑 3.4%。
- 技术争议与舆情风险
- 自动驾驶更名:2025 年 5 月,小米将 “智驾” 更名为 “辅助驾驶”,回应监管要求,避免过度宣传。
- 电池安全事件:3 月安徽 SU7 事故引发电池爆燃争议,宁德时代否认供应涉事电池,舆论转向弗迪电池,暴露供应链混装策略的透明度问题。
- 政策与市场环境
- 补贴红利:2025 年中央及地方新能源汽车补贴最高达 2 万元,叠加小米官方优惠(如 Nappa 真皮座椅赠送),SU7 标准版实际售价可低至 17.8 万元。
- 出海计划:欧洲研发中心已在慕尼黑成立,主攻赛道性能调校,计划 2027 年启动海外销售,但面临品牌认知度不足、本地化生产缺失等挑战。
三、财务与未来展望
- 财务表现
- 亏损收窄:2024 年汽车业务亏损 62 亿元,单辆亏损约 1.02 万元;2025 年 Q1 预计亏损 1-2 亿元,接近盈亏平衡。
- 营收贡献:2024 年汽车业务营收 329 亿元,占集团总营收的 8.9%,毛利率 18.5%。
- 未来产品规划
- SUV 车型 YU7: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2025 年 6 月上市,单电机版售价 23 万元起,双电机版零百加速 3.2 秒。
- 增程车型:内部代号 “昆仑”,预计 2025 年底发布,主打三排座椅布局,搭载 1.5T 增程器。
- 高端化探索: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售价 81.49 万元,搭载三电机系统,目标挑战保时捷 Taycan 赛道成绩。
- 长期目标
雷军提出 “2030 年进入全球车企前五”,计划通过 “爆款车型 + 生态协同” 策略,在智能驾驶、800V 快充、CTB 技术等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同时拓展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
四、行业影响与启示
- 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范本
小米凭借手机生态用户基础、快速迭代能力和互联网营销思维,打破传统车企研发周期长、用户触达慢的壁垒,为华为、百度等科技公司提供参考。
- 供应链管理创新
采用 “自研 + 生态链” 模式,整合宁德时代、禾赛科技等头部供应商,同时投资 DeepMotion 等初创企业,构建覆盖核心技术的供应链体系。
- 智能化竞争新维度
小米将手机端的 AI 技术(如小爱同学)、云计算能力移植到汽车,推动座舱交互、自动驾驶的场景化创新,例如 “上车即回家” 的智能联动。
总结
小米汽车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交付的跨越,但其面临的市场竞争、供应链风险和品牌高端化挑战依然严峻。未来能否在智能化、全球化和盈利能力上取得突破,将决定其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最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