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产主体与资质
- 全资子公司架构
小米汽车有限公司由小米集团 100% 控股,初期注册资本 100 亿元,后续通过子公司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小米景曦科技有限公司等进行资源整合。例如,2024 年 7 月竞得的二期工厂地块即为小米景曦科技有限公司持有。
2024 年 7 月,小米汽车通过工信部审批获得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正式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彻底摆脱早期与北汽蓝谷的代工合作模式。这意味着小米汽车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均实现自主可控。
- 核心工厂布局
小米汽车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建设了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总投资约 630 亿元,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2023 年竣工,2024 年 3 月正式投产,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实际产能通过产线优化已提升至月产 1.2 万辆。2024 年 4 月,小米 SU7 在此完成首批交付,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
- 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52 公顷,2024 年动工,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投产后总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 / 年。
二、生产能力与技术实力
- 全产业链自主化
小米汽车工厂涵盖压铸、冲压、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核心车间,实现从原材料到整车的全流程生产。例如,电池车间自主生产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总装车间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生产效率达行业领先水平。
技术研发方面,小米汽车累计申请超 700 项专利,涵盖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系统等领域。其自研的 “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系统已搭载于 SU7 车型,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
- 供应链与合作伙伴
- 核心零部件:电池由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弗迪供应,激光雷达采用禾赛科技产品,芯片搭载高通 8295 座舱平台。
- 生态协同:小米之家负责 42% 的零部件供应,并通过新增 “智能家庭消费设备” 业务强化线下渠道与汽车生态的联动。
三、产品矩阵与市场表现
- 已上市车型
- 小米 SU7:首款中大型纯电轿车,2024 年 3 月发布,售价 21.59 万 - 52.99 万元。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锁单量超 24.8 万辆,4 月交付量达 2.8 万辆,稳居 20-30 万元价格区间销量前列。
- 小米 YU7:2024 年 12 月发布的中大型增程 SUV,定位 25 万 - 35 万元,预计 2025 年 6 月上市,目标年产能 10 万辆。
- 产能与交付
2025 年小米汽车设定 35 万辆交付目标,实际产能预计达 45 万辆。北京工厂采用双班制生产,二期工厂投产后将进一步缓解订单积压问题(SU7 标准版等车周期仍达 43-46 周)。
四、战略定位与未来规划
小米汽车以 “科技平权” 为理念,依托小米生态的硬件互联优势(如手机控车、米家设备联动),打造 “移动智能空间”。未来计划通过以下方向拓展市场:
- 全球化: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负责欧洲法规适配,巴西工厂筹备 2026 年投产。
- 技术迭代:2025 年研发投入占比达 6.8%,重点突破智能驾驶和电池技术,计划推出 800V 高压平台车型。
- 渠道扩张:截至 2025 年 5 月,全国门店达 269 家,覆盖 74 城,5 月计划新增 29 家,进一步下沉至三四线城市。
综上,小米汽车的生产主体明确为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其通过自主建厂、全产业链布局和生态协同,已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并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