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早期代工阶段:2023 年依托北汽集团
在 2023 年工信部第 377 批公告中,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的生产企业标注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北汽集团全资子公司)。这一阶段的合作模式为:
- 代工生产:小米负责设计、研发和市场推广,北汽集团提供生产资质和产线支持。
- 生产地址: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景路 21 号院的小米汽车工厂(当时尚未完全建成)。
- 供应链协同:电池由比亚迪(弗迪电池)和宁德时代提供,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由小米自研。
这一阶段的代工合作主要是为了快速获得生产资质并启动量产,解决小米作为新入局者的产能瓶颈。
二、自主生产阶段:2024 年 7 月至今
2024 年 7 月,小米汽车通过工信部第 385 批公告正式获得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变更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尾标也从 “北京小米” 改为 “小米”。这一转变的核心信息包括:
- 自建工厂投产:
-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拥有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超过 700 个机器人实现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每 76 秒下线一台车。
- 产能规划: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 2025 年三季度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
- 技术自研能力:
- 大压铸技术:全球唯二、国内唯一同时拥有自研免热处理合金材料(泰坦合金)和大压铸岛集群的车企,可将 72 个零部件一次压铸成型。
- 智能化产线:AI 赋能高精度质检,涂装车间 40 分钟内可切换颜色,订单交付周期缩短 25%。
- 供应链本地化:52 家核心供应商来自京津冀地区,北京亦庄周边配套产业加速集聚,形成 “前店后厂” 的产销一体化模式。
三、当前生产模式总结
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的生产已完全由自建工厂主导,主要特点包括:
- 自主可控:从研发、生产到交付全链路自主运营,避免了代工模式可能带来的品控风险和产能依赖。
- 产能扩张:通过双班生产、二期工厂扩建(2025 年三季度投产)和供应链优化,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已突破 2.9 万台,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
- 技术输出:与阿尔特等企业合作开发新车型(如 2025 年 Q2 量产的 SUV 车型 MX11),但生产环节仍由小米自主完成。
四、常见误解澄清
- 北汽代工是否延续:
- 2024 年 7 月后,小米汽车已停止使用北汽资质,所有车型均由自有工厂生产。早期工信部公告中的 “北汽代工” 信息已过时。
- 其他代工传闻:
- 众泰、江淮等代工传闻均被官方辟谣,小米始终坚持 “自建工厂 + 核心技术自研” 的战略。
- 供应链合作≠代工:
- 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仅提供电池等零部件,并非整车代工。
五、未来趋势
小米汽车计划在 2025 年推出第二款车型 YU7,并启动欧洲市场布局。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供应链体系完善,其自主生产能力将进一步巩固,代工模式可能不再成为其发展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