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4 月销量表现:单月交付超 2.8 万辆,累计突破 10 万辆
- 官方数据
小米汽车在 5 月 1 日公布的 4 月成绩单显示,当月交付量达28,000 辆,虽环比 3 月的 29,000 辆下滑 3.4%,但仍连续第 7 个月突破 2 万辆大关。1-4 月累计销量突破10 万辆,其中 SU7 Ultra 双风道前舱盖版的交付贡献显著,同时全国门店数量增至 269 家,服务网点覆盖 79 城。
- 市场对比
4 月新能源车企竞争激烈:零跑、小鹏、理想分列前三,交付量分别为 41,039 辆、35,045 辆、33,939 辆。小米虽未进入前三,但 2.8 万辆的成绩仍高于蔚来(23,900 辆)、阿维塔(11,681 辆)等品牌,稳居第二梯队头部。
- 事故影响
3 月 29 日小米 SU7 高速爆燃事故后,4 月首周上险量降至 0.5 万辆,创近两个月新低。不过,门店探访显示,事故对整体销量影响有限,上海核心门店 4 月锁单量仍超 140 台,销售指标未下调。
二、产能与订单:未交付订单超 18 万辆,产能爬坡是关键
- 订单积压
截至 4 月 25 日,小米 SU7 系列未交付订单仍超过18 万辆,部分车型交付周期长达 40 周。这一数据反映出市场对小米汽车的持续需求,但也暴露了产能瓶颈。
- 产能进展
小米汽车正通过双班生产、工厂扩建等方式提升产能。2024 年 SU7 交付量为 13.68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目前产能瓶颈主要集中在电池供应和智驾系统集成。
三、市场趋势与竞争格局
- 增长潜力
小米汽车凭借高性价比(21.59 万元起)和科技配置(如 HyperOS 系统、激光雷达),在 15-30 万元价格带形成差异化竞争力。2025 年 3 月同比增长 628.4%,增速居新势力首位。
- 挑战与风险
- 价格战压力:比亚迪、零跑等品牌通过降价抢占市场,小米需平衡成本与利润。
- 智驾争议:事故后智驾功能安全性受到质疑,可能影响品牌信任度。
- 渠道扩张:门店数量虽增至 269 家,但与比亚迪(超 3000 家)相比仍有差距。
四、实时数据获取建议
- 官方渠道
小米汽车销量数据通常在每月 1 日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或财报发布,例如 2025 年 4 月数据于 5 月 1 日公布。
- 第三方平台
- 乘联会:每月中旬发布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包含小米 SU7 具体排名。
- 上险量数据:车 fans、第一财经等机构会跟踪周度上险量,反映终端销售动态。
- 门店探访:通过实地走访或咨询销售顾问,可了解区域市场热度及订单情况。
五、总结与展望
小米汽车 2025 年 4 月销量虽受事故影响略有下滑,但累计突破 10 万辆的成绩仍展现出较强的市场渗透力。随着产能提升和新车型(如 SU7 Max 创始版)交付,全年 35 万辆目标有望达成。然而,在价格战加剧、智驾安全争议未消的背景下,小米需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口碑,以巩固市场地位。
如需获取实时数据,建议关注小米官方公告或第三方机构(如乘联会、车 fans)的最新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