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2021 年 17 人核心团队:奠定基础
2021 年 9 月小米汽车注册成立时,雷军公布了 17 人核心团队,主要成员包括:
- 雷军: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全面统筹汽车业务。
- 林世伟:小米 CFO,负责财务与资本运作,曾主导小米港股上市。
- 张峰:小米合伙人,分管供应链,曾创立紫米电子。
- 刘德:小米联合创始人,主导生态链建设,负责汽车产业链整合。
- 王翔:小米总裁,负责战略合作与国际化。
- 洪锋:小米联合创始人,负责金融业务,参与车机系统开发。
- 卢伟冰:小米中国区总裁,分管市场与销售。
- 李田原:唯一来自传统车企的成员,曾任宝马 i 品牌设计师,主导小米汽车造型设计。
- 叶航军:小米技术委员会主席,负责自动驾驶研发。
- 秦智帆:小米早期员工,负责品牌营销。
该团队以小米内部骨干为主,覆盖供应链、生态链、金融、设计等领域,但缺乏汽车制造与三电系统的专业人才。
二、2023-2025 年关键人才引进:补强短板
随着业务推进,小米通过挖角与并购快速补充行业经验:
- 于立国(2022 年加入):原北汽极狐总裁,负责智能制造与工厂运营,主导小米北京工厂建设。
- 黄振宇(2023 年加入):原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分管供应链与质量管理。
- 胡峥楠(2021 年加入):原吉利研究院院长,担任高级顾问,指导整车研发。
- 蔡锐(2021 年加入):深动科技创始人,负责自动驾驶算法。
- 仇臻(2023 年加入):原奔驰设计师,负责外饰设计。
- Shin Muto(2024 年加入):原宝马设计师,负责内饰设计。
此外,小米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引入鲁道夫・迪特里希(原宝马性能团队主管)、瑞卡德・艾瓜贝拉・马考(原法拉利空气动力学专家)等国际人才。
三、2025 年组织架构调整:聚焦量产与全球化
2025 年,小米汽车进入量产冲刺阶段,团队架构进一步优化:
- 雷军:亲自掌控汽车业务,直接管理智能制造、供应链、产品研发、智能座舱四大板块。
- 于立国:分管智能制造部,统筹工厂产能爬坡。
- 黄振宇:兼任供应链与质量部总经理,强化品控。
- 于锴:接任产品部总经理,负责产品定义与创新。
- 刘黎:负责智能座舱与 App 部门,优化用户体验。
- 叶航军:自动驾驶团队负责人,推进端到端大模型技术。
此次调整呈现 “权力向雷军集中” 的特点,四大核心高管直接汇报,以提升决策效率。
四、团队特点与挑战
- 优势:
- 生态协同:小米手机、IoT 领域的技术与供应链资源可复用。
- 资本运作:林世伟的金融背景助力融资与上市规划。
- 设计能力:李田原、仇臻等带来国际化设计视野。
- 短板:
- 制造经验不足:依赖外部人才(如于立国、黄振宇),需快速积累量产能力。
- 自动驾驶竞争:尽管收购深动科技,但与华为、小鹏等相比仍有差距。
- 未来挑战:
- 产能压力:北京工厂二期 2025 年 7 月投产后,需实现年产能 30 万辆。
- 质量管控:黄振宇兼任质量部总经理,反映小米对品控的高度重视。
五、总结:从 “小米系” 到 “汽车圈” 的融合
小米汽车核心团队的演变体现了其 “以我为主、外脑为辅” 的策略:初期以内部骨干搭建框架,中期通过挖角与并购补强短板,后期聚焦量产与全球化。尽管面临制造经验与技术积累的挑战,但小米的生态协同与资本优势仍为其提供了差异化竞争力。未来,团队能否在智能化与全球化赛道持续突破,将决定小米汽车的最终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