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团队人员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6 12:20:57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团队人员
小米汽车的团队构建呈现出 "内外结合、跨界融合" 的显著特点,既延续了小米集团的核心管理架构,又通过全球范围内的人才招募和战略合作,构建了覆盖汽车研发、生产、供应链、智能驾驶等全链条的专业团队。以下是其核心团队的详细解析:

一、决策层与核心高管:小米 "老战友" 主导战略


小米汽车的决策层由雷军亲自挂帅,其核心团队主要来自小米集团内部,形成了 "汽车业务与集团资源深度协同" 的管理模式:
  • 雷军: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全面统筹小米汽车战略方向,直接领导技术研发和重大决策。他将汽车业务定位为 "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投入超过 90% 的工作精力。
  • 卢伟冰:小米集团总裁,分管国际业务与 Redmi 品牌,同时负责小米汽车的市场推广与销售体系搭建。他在手机行业积累的供应链管理和渠道经验,助力小米汽车快速建立销售网络。
  • 刘德:小米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负责集团组织架构与人才管理,主导小米汽车的团队组建和干部体系建设。他在工业设计领域的背景(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硕士)为小米汽车的产品定义提供了关键支持。
  • 王翔:小米集团高级顾问,曾任集团总裁,协助雷军制定战略规划,尤其在供应链整合和国际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林世伟:小米集团 CFO,牛津大学工程学硕士,负责小米汽车的财务战略与资本运作。他在瑞信、摩根士丹利的投行经验,为小米汽车的融资和上市筹备提供了专业支持。

二、专业领域负责人:汽车行业 "老兵" 与科技新贵的碰撞


为弥补汽车制造经验的不足,小米通过并购和高薪挖角,引入了一批汽车行业资深人士:
  1. 供应链与生产
    • 于立国:小米汽车副总裁,分管智能制造与工厂运营,直接向雷军汇报。他曾担任北汽极狐事业部总裁,深度参与极狐与华为、麦格纳的合作,负责小米汽车工厂的产能提升与制造体系优化。
    • 黄振宇:小米汽车供应链与质量部总经理,曾任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主导零部件采购与质量管理,帮助小米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2. 智能驾驶
    • 叶航军:小米汽车 AI 与自动驾驶负责人,曾任谷歌、腾讯 AI 专家,领导超 1500 人的智能驾驶团队,目标在 2025 年将团队扩充至 2000 人。其团队成员 70% 为硕士 / 博士,核心骨干来自微软、特斯拉等企业。
    • 蔡锐:原深动科技 CEO,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带领团队加入小米后负责自动驾驶算法研发,主导小米 SU7 的城市 NOA 功能开发。

  3. 设计与用户体验
    • 李田原:小米汽车首席设计师,前宝马 iX 外饰主设计师,主导小米 SU7 的外观设计,其 "无框车门 + 溜背造型" 成为产品标志性特征。
    • 仇臻:外饰设计负责人,曾任职奔驰、保时捷,负责小米汽车的空气动力学优化,将 SU7 风阻系数降至 0.195。
    • 克里斯・班戈:宝马前设计总监,担任小米汽车设计顾问,参与高端车型的美学指导。

  4. 电池与能源
    • 孙智伟:小米汽车电池系统负责人,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 CTB 一体化电池,推动小米 SU7 续航突破 1200km。
    • 汤杰:电池结构开发负责人,主导电池包轻量化设计,提升集成效率至 77.8%。


三、国际化布局:欧洲研发中心吸纳顶尖人才


为加速技术迭代和品牌高端化,小米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重点招募赛道技术专家:
  • Rudolf Dittrich:小米欧洲研发中心负责人,前宝马 F1 车队技术总监,领导 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的赛道性能调校,目标在纽北赛道创造量产电动车圈速纪录。
  • Ricard Aiguabella Macau:前法拉利 F1 空气动力学专家,曾参与 Model Y 和法拉利赛车的研发,负责小米汽车的空气动力学优化。
  • Jannis Hellwig:前宝马 FE 性能管理主管,主导小米汽车的底盘调校与动力学仿真。

四、团队规模与结构:7000 人全产业链覆盖


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团队规模已达 7000 人,其中:
  • 研发人员占比超 40%:涵盖电驱、电池、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累计申请专利超 1000 项。
  • 生产制造团队:北京亦庄工厂一期产能 24 万辆 / 年,二期工厂 2025 年投产,总产能将达 48 万辆 / 年。
  • 销售与服务网络:全国门店超 230 家,覆盖 69 个城市,海外布局聚焦欧洲,计划 2027 年启动国际化。

五、人才战略:"双轨制" 吸纳跨界精英


小米汽车的人才招募呈现 "内部培养 + 外部猎聘" 双轨制:
  1. 内部轮岗:从手机、AIoT 部门抽调骨干,如互联网三部总经理于锴转任汽车产品部总经理,负责智能座舱开发。
  2. 全球猎聘
    • 传统车企:北汽、上汽通用五菱、麦格纳等企业的高管与工程师。
    • 科技公司:微软、谷歌、特斯拉等企业的 AI 与自动驾驶专家。
    • 高校合作: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共建实验室,定向培养电池材料、智能驾驶等领域人才。


六、挑战与未来


尽管小米汽车团队已具备较强的技术储备和执行力,但仍面临两大挑战:
  1. 经验短板:汽车行业的质量管控、供应链管理复杂度远超消费电子,需进一步磨合。
  2. 竞争压力:智能驾驶领域需追赶华为、小鹏等第一梯队,国际化布局面临欧洲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

未来,小米汽车团队将继续通过 "技术自研 + 生态协同",推动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落地,目标在 2030 年跻身全球前五车企。
小米汽车团队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