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技术原理:全主动悬架的突破
小米 “原地起跳” 的核心在于全主动悬架系统,这是目前行业最先进的悬架技术之一。其关键特性包括:
- 独立轮端动力源:每个车轮配备功率达 4.6kW 的电机,直接驱动减振器调节高度和阻尼,调节速度是传统空气弹簧的 100 倍。
- 超高举升力:系统最大举升力超过 44400N(相当于两辆小米 SU7 Max 的重量),可快速抬升车身实现 “起跳”,并支持连续三次跳跃。
- 实时路况预判:通过摄像头扫描路面结合云端数据,悬架可提前调整工况,实现 “零颠簸、零侧倾、零俯仰” 的驾乘体验。
这一技术与比亚迪仰望 U9 的 “易四方” 技术有相似之处,但小米更强调智能化协同,例如与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系统联动,实现原地掉头、圆规掉头等复杂动作。
二、实际应用场景与限制
“原地起跳” 功能在日常驾驶中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
- 通过性提升:140mm 的悬架高度调节范围可帮助车辆跨越较大障碍物,例如坑洼路面或路肩。
- 仪式感设计:悬架迎宾功能可自动降低车身迎接用户,提升用车体验。
- 极端工况应对:在大侧倾、大俯仰场景(如越野或赛道驾驶)中,悬架可快速调整姿态保持车身稳定。
但需注意,这一功能并非为 “腾空跳跃” 设计,实际 “起跳” 高度仅约几厘米,主要展示悬架的响应速度和控制力。此外,该功能对路面附着力和车辆重心有严格要求,过度使用可能影响轮胎和悬架寿命。
三、行业背景:智能底盘的竞争
小米的技术突破反映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智能化底盘的竞争趋势:
- 技术路线分化:
- 全主动悬架:小米、蔚来(ET7)等品牌采用,通过电机直接控制悬架,响应速度快但成本高。
- 半主动悬架:特斯拉 Model S/X 等车型使用,通过调节阻尼而非主动施力,成本较低但功能有限。
- 功能同质化:除小米外,昊铂发布的智慧数字底盘也支持原地起跳 15cm,比亚迪仰望 U9 则以 “四轮独立矢量驱动” 实现类似功能。行业正从 “性能参数竞争” 转向 “场景化体验创新”。
- 生态协同:小米将悬架技术与 48V 线控转向、超级四电机系统整合,目标是 “原生支持全自动驾驶”,这与特斯拉的 “电子电气架构重构” 思路异曲同工。
四、市场反响与用户争议
- 技术认可:
- 媒体评价:《新浪财经》认为该功能 “展示了小米在底盘技术上的深耕”,《凤凰网》则称其 “为未来自动驾驶铺路”。
- 销量表现:搭载该技术的小米 SU7 Ultra 在 2025 年 2 月上市后,3 天订单突破 1 万辆,其中 50% 用户来自 BBA 56E 车型,显示高端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接受度。
- 争议焦点:
- 实用性存疑:部分用户认为 “原地起跳” 更多是营销噱头,日常使用频率低。
- 成本与可靠性:全主动悬架的高复杂度可能导致维修成本上升,且长期耐久性尚未验证。
- 安全风险:极端操作可能引发车身失控,例如高速行驶中误触 “起跳” 功能。
总结
小米汽车的 “原地起跳” 功能是其智能底盘技术的集中体现,标志着中国车企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突破。尽管该功能的实际应用场景有限,但其背后的全主动悬架、线控系统等技术,将深刻影响未来汽车的操控性、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一功能既是 “技术秀”,也是小米冲击高端市场的重要筹码。随着昊铂、比亚迪等品牌的跟进,智能底盘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推动行业向 “软件定义硬件” 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