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信息补充
- 发行规模与市场反应
小米此次 IPO 全球发售股份总数为 21.8 亿股(含超额配股权),最终收到约 10.35 亿股认购申请,超额认购约 9.5 倍。尽管市场对小米的「互联网 + 硬件」双轮驱动模式存在争议(招股书显示其 90% 以上收入来自手机等硬件销售),但 17 港元的定价仍吸引了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等基石投资者参与。
- 上市首日表现
小米开盘价为 16.6 港元,较发行价下跌 2.35%,收盘报 16.8 港元,市值约 3759 亿港元(约 479 亿美元),较预期的千亿美元估值大幅缩水。这一破发与当时港股市场整体疲软、投资者对硬件公司估值存疑等因素有关。
- 后续股价波动
上市后,小米股价经历了显著波动:
- 2021 年 1 月曾触及历史高点 35.9 港元,市值一度突破 8000 亿港元;
- 2022 年受全球科技股回调影响,股价跌至 10 港元以下;
-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通过多次配售(如 2025 年 3 月以 53.25 港元配售 8 亿股募资 425 亿港元)和业务扩张,股价回升至 50 港元上方,市值稳定在 5000 亿港元左右。
- 融资与战略意义
小米 IPO 净募资约 239.75 亿港元,主要用于智能手机研发、IoT 与生活消费品业务拓展及全球市场扩张。作为港股「同股不同权」第一股,其上市标志着香港资本市场对创新企业的开放态度,也为后续美团、京东等公司的上市提供了参考。
数据验证与背景
- 权威来源:港交所公告、小米招股说明书及雪球、金融界等平台的报道均确认发行价为 17 港元。
- 估值争议:上市时小米市盈率高达 37 倍,远超传统硬件公司,但低于互联网企业平均水平,反映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的分歧。
- 长期影响:尽管短期股价承压,小米通过持续投入研发(如汽车业务年均投入超百亿)和生态链建设,逐步巩固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的地位,并在 IoT 领域保持领先。
如需进一步了解小米的财务表现或股价趋势,可参考其年报或港交所公开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