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报价数据
- 发行价:每股 17 港元
这一价格处于当时招股区间(17-22 港元)的下限,对应估值约 543 亿美元,成为全球科技股历史上第三大 IPO。小米此次全球发售股份总数为 21.8 亿股,扣除费用后净募资约 240 亿港元。
- 首日开盘价:16.6 港元
开盘即较发行价下跌 2.35%,反映出市场对其估值的谨慎态度。这一破发情况与当时全球资本市场波动、科技股估值回调等因素相关。
- 首日收盘价:16.8 港元
全天股价呈现 “探底回升” 走势,盘中最低触及 16 港元(跌幅 5.88%),最高回升至 17 港元(与发行价持平),最终收跌 1.18%。当日成交额为 76.82 亿港元,成交量达 4.62 亿股,成为港股市场最活跃个股。
二、市场背景与估值争议
- 估值调整
小米最初市场预期估值高达 1000 亿美元,但由于投资者对其 “互联网公司” 定位的质疑(当时硬件收入占比超 90%),最终发行估值缩水至 543 亿美元。招股书显示,2017 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仅 8.6%,这与市场对高估值科技公司的期待存在差距。
- 同股不同权架构
作为香港首支采用 “同股不同权”(WVR)上市的公司,小米的股权结构设计引发广泛讨论。雷军等创始团队通过特殊投票权保留了对公司的控制权,这一创新机制为后续港股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长期表现与后续发展
- 股价波动
上市初期小米股价持续低迷,2019 年 9 月曾跌至历史低点 8.28 港元。但随着生态链扩张和国际化战略推进,2021 年 1 月股价最高攀升至 35.9 港元,市值一度突破 9600 亿港元。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股价稳定在 50 港元左右,市值约 1.3 万亿港元,较上市初期增长近 3 倍。
- 业务拓展
上市后,小米加速布局 IoT、汽车等新领域。2024 年小米汽车 SU7 上市,9 个月累计交付 13.5 万辆,成为其增长新引擎。2025 年推出的 SU7 Ultra 售价 52.99 万元起,进一步冲击高端市场。
四、数据验证与权威来源
- 上市日期:小米商城官网明确标注为 2018 年 7 月 9 日。
- 交易数据:港交所公告显示,首日纳入卖空名单并推出期货期权,印证了市场关注度。
- 估值细节: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与媒体报道一致,显示硬件业务仍是收入主力。
综上,小米上市首日的报价表现虽受短期市场情绪影响,但长期来看,其通过多元化战略和生态链协同,逐步实现了市值的稳健增长。这一案例也成为中国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的典型样本,反映了资本市场对 “硬件 + 互联网” 双轮驱动模式的复杂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