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股价与市场表现
截至 2025 年 5 月 5 日,小米股价报收 53.1 港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 6.31%,成交额达 73.37 亿港元。机构对小米的短期评级普遍乐观,大和证券将目标价上调至 65 港元,交银国际首予 “买入” 评级并设定目标价 60 港元,中金公司更是给出 70 港元的目标价。市场对小米的信心源于其智能手机、汽车和 IoT 业务的协同增长,以及 AI 技术突破带来的估值提升。不过,瑞银等机构也提醒,当前 40 倍的前瞻市盈率已反映市场对其未来增长的乐观预期,需警惕短期波动风险。
二、核心业务进展
1. 智能手机:高端化与全价位布局
- 市场地位: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以 2.7% 的出货量增幅稳居全球第三,在 4000 元以上高端市场的激活量同比增长 43%,小米 15 系列激活量达 393 万台,站稳国内高端市场第一梯队。
- 产品策略:通过 “三级火箭” 战略(红米 Note 系列覆盖下沉市场、K 系列构建中端壁垒、小米数字旗舰冲击高端)实现全价位段增长,红米 Note14 Pro + 首周销售额突破安卓历史纪录,K80 系列百日销量 360 万台。
- 竞争挑战:华为凭借本土优势实现 28% 的暴涨,折叠屏手机市占率超 75%,对小米高端市场构成压力;苹果 iPhone 16 Pro 定价失误为小米腾出 300 万台潜在销量空间。
2. 智能电动汽车:交付加速与盈利曙光
- 销量与产能:小米 SU7 上市 11 个月累计订单超 32 万辆,交付量突破 18 万辆,2025 年 4 月交付量超 2.8 万台,SU7 Ultra 版(售价 52.99 万元)占比超 50%,推动汽车业务收入达 180 亿 - 200 亿元。
- 财务表现:2024 年汽车业务收入 328 亿元,毛利率 18.5%,2025 年第一季度接近盈亏平衡,预计全年交付 35 万辆,下半年有望实现单季盈利。
- 技术布局:SU7 搭载小米超级电机 V6s、碳化硅高压平台及 Xiaomi Pilot 智能驾驶系统,智驾里程突破 1 亿公里,大模型升级至 MiLM2,指令跟随能力提升 45%。
3. IoT 与生态链:协同效应释放
- 收入增长:2024 年 IoT 业务收入 1041 亿元,同比增长 30%,智能大家电(空调、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创历史新高,海外市场收入占比 41.9%。
- 用户粘性:AIoT 平台连接设备超 9 亿台,拥有 5 件以上设备的用户数达 1830 万,米家 APP 月活超 1 亿,小爱同学月活 1.37 亿。
- 技术突破:推出支持端侧 AI 的 MIMO 大模型(7B 参数),可在手机、AI 眼镜等设备离线运行,实测性能超越 OpenAI 和阿里千问。
三、财务与估值
- 营收与利润:2024 年总营收 3659 亿元(+35%),经调整净利润 272 亿元(+41.3%);2025 年第一季度营收预计 1082 亿元(+43%),经调整净利润 91 亿元(+40%)。
- 研发投入:2024 年研发支出 241 亿元(+25.9%),2025 年计划投入 300 亿元,其中 AI 相关占比 25%,研发人员超 2.1 万人。
- 估值水平:当前市值约 1.45 万亿港元,动态市盈率 57 倍,市净率 7.24 倍,高于行业平均但低于苹果、特斯拉等头部企业。
四、风险与挑战
- 市场竞争:华为在高端市场的复苏、苹果的定价调整及三星的创新乏力可能挤压小米份额;中小厂商在中端市场的激进策略(如 realme)也带来压力。
- 产能瓶颈:小米汽车 2025 年 30 万辆的交付目标依赖产能爬坡,若 SU7 Ultra 订单超预期可能导致供应链紧张。
- 政策风险:中国 “智能终端更新补贴” 退坡可能影响手机和 IoT 业务增长,海外市场的地缘政治风险(如印度、欧洲)需持续关注。
五、未来展望
- 短期催化剂:5 月底小米 YU7 SUV 上市、AI 眼镜量产、618 促销季销量数据可能推动股价突破 60 港元。
- 长期逻辑:“手机 ×AIoT× 汽车” 的三轮驱动战略深化,AI 技术在端侧设备的落地(如家庭安防、虚拟交互),以及全球化进程中新兴市场(如非洲、东南亚)的拓展,将支撑小米中长期增长。
总结:小米当前行情受多重利好驱动,高端化、汽车业务放量及 AI 技术突破构成核心增长引擎。尽管估值已处历史高位,但机构普遍认为其 “硬件 + 生态” 模式仍具延展性,若 2025 年汽车业务实现盈利且 AIoT 生态持续扩张,市值有望向 1.5 万亿港元迈进。投资者需关注 Q1 财报细节、华为竞争动态及产能爬坡进度,以把握阶段性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