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股票行情与市场预期
- 股价波动与机构评级
小米港股近期呈现震荡走势,5 月 6 日收盘价为 51.55 港元,较前一日下跌 2.92%,单日成交额达 97.53 亿港元。尽管短期波动,机构对其长期前景持乐观态度:
- 富瑞将目标价上调至 69.5 港元,强调 AIoT 业务的盈利潜力。
- 德银和建银国际分别维持 “买入” 评级和 “跑赢大市” 评级,目标价分别为 65 港元和 65 港元。
- 市场预测 2025 年第一季度营收为 970 亿 - 1031 亿元,同比增长 28.5%-36.6%,净利润预计增长 66.6%-90.6%。
- 驱动因素
- 汽车业务:小米 SU7 2024 年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SU7 Ultra 开售三天锁单超 1.9 万台。
- 高端化突破:智能手机 4000-5000 元价位段市占率达 24.3%,国内第一;IoT 业务收入首次破千亿,空调、冰箱等大家电增速超 30%。
- 研发投入:2024 年研发费用 241 亿元,2025 年计划增至 300 亿元,重点布局 AI 大模型、汽车智能化等领域。
二、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
-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以 14.1% 的份额位列全球第三,出货量 4190 万部,同比增长 2.7%。
- 中国市场表现强劲,在换机补贴政策下,Redmi K80/K70 和 Mi 15 系列推动小米国内份额提升至 19.4%,仅次于华为。
- 印度市场面临挑战,份额下滑至 13%,排名第四,主要受当地政策打压和库存压力影响。
- 新兴市场与战略布局
- 东南亚市场增速显著,2024 年市占率 15%,预计 2026 年提升至 18%,通过运营商合作加速欧洲市场渗透。
- 汽车业务全球化启动,SU7 计划进入欧洲和中东市场,与特斯拉、比亚迪等竞争。
三、风险与挑战
- 汽车安全争议
- 3 月 29 日安徽高速事故导致 3 人死亡,车辆在 NOA 辅助驾驶状态下未能避开路障,引发对智驾系统可靠性的质疑。
- 4 月 5 日湛江事故中,SU7 碰撞后起火,小米回应称火势由对方电动车电池引燃,但公众对车辆被动安全仍存疑虑。
- 供应链与品控压力
- 极致供应链压缩导致家电投诉率高达 15.15%,汽车领域 SU7 被曝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等问题,引发品控担忧。
- 印度市场政策风险持续,小米资产扣押事件影响海外扩张信心。
- 行业竞争加剧
- 华为凭借 Mate 70 系列和折叠屏手机,国内市场份额重回第一,同比增长 31%。
- 苹果通过印度供应链提前备货,美国市场份额提升,对小米高端化构成压力。
四、未来展望
- 增长引擎
- 汽车业务:2025 年计划交付 35 万辆,SU7 Ultra 和新车型 YU7(2025 年 6-7 月上市)将推动收入增长。
- AIoT 生态:连接设备超 9 亿台,智能家居和大家电海外扩张加速,预计 2025 年 IoT 收入突破 1200 亿元。
- 技术布局
- 发布自研推理大模型 MIMO,推动 AI 技术在手机、汽车、家电场景的落地。
- 投资半导体和自动驾驶,计划 2025 年推出全尺寸 SUV,对标华为问界 M9。
五、投资者关注点
- 短期:5 月 27 日将发布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需关注汽车交付量、高端机型占比及毛利率变化。
- 中期:小米 SU7 事故调查报告、智驾功能整改进展及欧洲市场拓展成效。
- 长期:“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协同效应、核心技术自研能力及全球化抗风险能力。
总体而言,小米在智能手机、汽车和 AIoT 领域的多元化布局为其提供了增长韧性,但需应对安全争议、供应链风险及行业竞争加剧的挑战。投资者可关注其高端化进程、汽车业务放量及技术创新的落地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