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财务表现:盈利增长强劲,汽车业务成核心驱动力
- 营收与利润
2024 年小米集团全年营收达 3659 亿元,同比增长 35%,经调整净利润 272 亿元,同比增长 41.3%。2025 年第一季度,中银国际预测调整后净利润将达 97.04 亿元,同比增长 49.7%,创历史新高,主要受益于手机高端化、家电热销及汽车交付加速。汽车业务贡献显著,2024 年 SU7 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中金预测汽车业务毛利率或达 22%,推动全年经调整净利润至 406 亿元。
- 估值与股价
截至 2025 年 2 月,小米股价突破 50 港元,市值达 1.24 万亿港元,成为港股科技龙头之一。机构普遍上调目标价,富瑞升至 69.5 港元,中银国际上调至 75.25 港元,核心逻辑在于汽车业务盈利预期与 AI 生态溢价。短期波动需警惕产能瓶颈或竞争加剧,若汽车交付不及预期,估值可能回调至 45 港元支撑位。
二、业务进展:三大增长曲线齐头并进
- 智能手机:高端化与全球化双轮驱动
- 国内市场:2025 年 Q1 出货量 1330 万台,同比增长 40%,市场份额 19%,重返中国第一。高端机型(4000 元以上)占比提升至 25%,小米 15 系列与 SU7 车主换机需求推动均价(ASP)同比增长 12% 至 1150 元。
- 全球竞争:全球出货量 4190 万台,市占率 14.1%,稳居第三,但印度市场因政策打压与竞争加剧,出货量同比下滑,排名第四。
- 智能电动汽车:交付提速与生态协同
- 产品矩阵:SU7 系列 2025 年 Q1 交付 6.9 万台,4 月交付量 2.8 万台,环比略降但仍处高位。新车型 YU7 SUV 预计 6-7 月上市,北京二期工厂产能释放将支持全年 42 万辆目标。
- 技术突破:SU7 Ultra 搭载宁德时代神行电池,支持 4C 快充,续航突破 700km,家庭服务机器人 CyberDog 3 计划量产,售价 8000 元内,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 IoT 与 AI 生态:智能家居与端侧 AI 落地
- IoT 业务:2024 年营收 1041 亿元,同比增长 30%,大家电(空调、冰箱)出货量创历史新高,海外扩张加速,智能家居连接设备超 8.6 亿台。
- AI 技术:推出 Mi-BRAG 智能引擎,整合 RAG 技术提升小爱同学问答能力,汽车问答助手与商品问答场景落地,SuperCLUE 评测中登上 RAG 生成能力榜首。澎湃 OS 接入 DeepSeek-R1 大模型,支持代码编写、文章生成等专业任务,本地化运行保障低延迟与隐私安全。
三、行业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 市场需求
- 智能手机:全球市场温和复苏,2025 年出货量预计增长 3% 至 12.7 亿部,但中低端市场竞争白热化,高端化成为差异化关键。
- 新能源汽车:2025 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或超 40%,小米需应对比亚迪、特斯拉在 20 万 - 25 万元价格段的密集新品冲击。
- 技术创新
- 折叠屏:Mix Fold 4 目标年销 200 万台,抢占华为空缺市场,2025 年中国折叠屏出货量预计达 1000 万台,同比增长 8.3%。
- AI 手机:2025 年中国 AI 手机出货量预计 1.18 亿部,小米需在端侧 AI(如 AI 影像、智能助手)与算力基础设施上持续投入。
四、风险因素:多重不确定性需警惕
- 汽车业务风险
- 交付压力:2025 年 35 万辆目标需 Q2 起月均交付超 3 万辆,若产能或供应链受限(如电池供应争议),可能引发估值回调。
- 竞争加剧:比亚迪、特斯拉等对手推出同价位车型,小米需平衡成本与性能,避免陷入价格战。
- 地缘政治与政策
- 印度市场:市占率回升至 18%,但政策风险(如数据安全审查、关税壁垒)仍存,若再遭制裁可能拖累营收。
- 供应链安全:SU7 电池供应商争议暴露混装模式隐患,需加强透明度与品控,避免信任危机。
- 行业周期波动
- 手机市场:若全球出货量下滑超 5%,硬件估值中枢可能下移,小米需依赖 IoT 与汽车业务对冲风险。
五、未来展望:生态协同与技术突破决定上限
2025 年小米行情的核心逻辑在于 “汽车 + AIoT” 双引擎的协同效应能否持续兑现。若汽车交付超预期、AI 技术商业化落地顺利,叠加港股流动性改善,市值有望突破 1.5 万亿港元,对应股价 55-60 港元。中长期看,若家庭机器人、AI 手机等新品类放量,小米或从硬件厂商升级为生态巨头,估值对标特斯拉(PE 25 倍)或苹果(PE 20 倍)。
投资者策略建议:
- 短期:关注 Q2 汽车交付数据与 YU7 预售表现,若订单超 5 万辆,可逢低加仓;
- 长期:聚焦汽车毛利率转正(≥10%)与 AI 生态用户转化率,若 2025Q3 盈利验证成功,可持有至 35 港元以上;
- 风险控制:设定止损线(如股价跌破 40 港元),警惕地缘政治与行业周期波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