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产能与订单的矛盾
- 产能现状:
小米汽车北京一期工厂的极限产能为 24 万辆 / 年,按单班制计算月均交付量约 2 万辆。然而,截至 2025 年 4 月,未交付订单已超过 18 万辆,且每周新增锁单量仍维持在 4000 辆左右。若按当前交付速度,消化现有订单需至少 9 个月。
- 二期工厂进展: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最快 7 月投产,投产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但新工厂从建设到满产需要时间,短期内产能瓶颈难以缓解。
- 订单增长压力:
小米 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的热销进一步加剧了交付压力。例如,售价 52.99 万元的 SU7 Ultra 上市 72 小时锁单量破 1.9 万辆,全年销量目标已提前完成。此外,2025 年 6-7 月即将上市的小米 YU7(首款 SUV)可能进一步分流产能,导致 SU7 系列交付周期延长。
二、影响交付周期的关键因素
- 供应链稳定性:
小米汽车在机械部件、电池等传统汽车核心领域的供应链仍处于磨合阶段。例如,宁德时代电池模组的供应波动可能影响生产节奏,而自研芯片 “玄戒” 的量产进度也存在不确定性。
- 生产策略调整:
小米汽车已启动 “产能挖潜计划”,包括调整工厂工作制度(如每两周休息一天)、优化生产线效率等。但这些措施的效果需要时间显现,且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推进。
- 区域交付优先级:
杭州作为小米 SU7 的全国销量第一城市,可能享有一定的交付优先权。例如,2024 年杭州交付中心开放后,曾实现部分订单的提前交付。但 2025 年因全国订单积压严重,区域差异可能被弱化。
三、用户行动建议
- 实时查询交付周期:
通过小米汽车 APP 或官网的 “订单查询” 功能,可获取所选车型、配置的实时预计交付时间。例如,SU7 Max 的等待周期可能因颜色、内饰等选装件不同而略有差异。
- 关注产能动态:
小米汽车会通过官方渠道(如雷军微博、小米汽车 APP)定期公布产能提升进展。例如,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月交付量突破 2.8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后交付速度有望加快。
- 考虑替代方案:
若急需用车,可关注小米汽车的 “现车资源” 或 “准现车” 信息。部分门店可能因用户退单或产能调整,释放少量短期内可交付的车辆。
四、长期趋势展望
- 产能释放: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的年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预计 2025 年下半年交付周期可能缩短至 4-5 个月。
- 新车型影响:小米 YU7 的上市可能分流部分 SU7 的产能,但长期来看,多车型并行生产将提升整体交付能力。
- 供应链优化:随着与供应商合作的深化(如宁德时代、英伟达),关键零部件的供应稳定性有望增强,进一步缩短生产周期。
综上,当前预订小米 SU7 需等待 6-8 个月,具体时间取决于车型配置和产能爬坡进度。建议用户通过官方渠道实时跟踪订单状态,并关注小米汽车的产能动态,以获取最新交付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