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有限公司的总部位于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街 15 号院 5 号楼 8 层 816 室,这一地址自 2021 年公司成立以来始终未变。作为小米集团旗下专注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其注册地和核心运营均扎根于北京经开区,这里也是小米汽车研发、生产与供应链管理的枢纽。
一、总部选址的战略考量
- 产业生态优势
北京经开区(亦庄)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奔驰、北汽新能源、中芯国际等汽车与半导体企业,形成了完整的智能汽车产业链。小米汽车的工厂与研发中心均设于此,便于快速整合资源,例如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电池供应,与禾赛科技合作激光雷达技术。
- 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
北京市政府将小米汽车项目列为 “3 个 100” 重点工程,提供土地、税收等政策扶持。例如,2021 年 11 月,北京经开区管委会与小米签订协议,支持其建设年产能 30 万辆的整车工厂(分两期),并配套道路、测试跑道等基础设施。
- 地理位置与交通便利性
总部所在的亦庄距离首都国际机场约 40 公里,临近京津塘高速、京沪高速等交通干线,便于物流运输与国际合作。同时,周边有地铁亦庄线、城际铁路联络线(在建),方便员工通勤。
二、总部的核心职能与设施
- 研发与技术创新
小米汽车总部承担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任务。截至 2025 年 3 月,其研发投入累计超 500 亿元,拥有超 3000 项专利,覆盖自动驾驶算法、电池管理、车联网等领域。例如,小米 SU7 搭载的 Xiaomi Pilot Max 系统,通过全栈自研实现高速 NOA 导航辅助与城市领航功能。
- 生产制造与供应链管理
小米汽车工厂(一期)位于亦庄马驹桥智造基地,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拥有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 4 月实现单月交付超 2.8 万台。二期工厂(105 公顷)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投产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50 万辆 / 年。
- 市场与用户服务
总部统筹全国销售网络,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已在 65 个城市开设 235 家门店,127 家服务网点,覆盖 75 个城市。同时,通过 “车家互联” 生态,用户可在车内控制小米智能家居设备,激活率达 65%。
三、总部的最新动态与未来规划
- 产能与交付进展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单月交付量突破 2.8 万台,累计锁单量超 24.8 万辆,未交付订单仍需约半年消化。为应对需求,亦庄工厂实行双班制,月产能提升至 3.2 万台,二期工厂投产后将进一步缓解压力。
- 技术迭代与产品布局
小米汽车计划 2025 年推出第二代技术平台,支持 800V 高压快充、CTB 一体化电池等创新技术。同时,第三款车型(增程 SUV 小米 YU7)已启动研发,预计 2026 年上市。
- 国际化战略
尽管目前重心在国内市场,但小米汽车已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开展测试,并计划 2025 年进军海外。总部将承担全球供应链协调与本地化研发任务。
四、总部的社会影响与行业地位
- 经济贡献
小米汽车带动了亦庄及周边地区的就业与产业发展。截至 2025 年,其员工规模超 1.2 万人,吸引了宁德时代、弗迪电池等供应商在亦庄设厂。
- 技术标杆
小米 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的售价和 2.78 秒的零百加速,打破了国产高端电动车的性能天花板,2025 年 3 月获德国 iF 设计五项大奖。
- 生态协同
总部通过 “手机 - 汽车 - 生态” 联动,推动小米生态链设备与汽车的深度融合。例如,用户可通过小米手环无感解锁车辆,或在车内语音控制扫地机器人。
总结
小米汽车总部选址北京经开区,是其 “技术普惠” 战略与区域产业优势结合的结果。这里不仅是小米造车的物理中枢,更是其整合全球资源、推动技术创新的核心引擎。随着二期工厂投产与国际化布局加速,总部将在小米从 “手机公司” 向 “智能出行生态企业” 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