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技术突破:从材料到控制的全链路创新
- V8s 超级电机:27200rpm 的 “速度神话”
作为小米完全自研的电机,V8s 的最大转速达到 27200rpm,比 F1 赛车发动机(约 12000rpm)快 2.3 倍。这一突破得益于三大核心技术:
- 材料革命:与首钢合作开发的 960MPa 超高强度特种硅钢,强度提升 40%,可承受 30000rpm 的离心力,避免传统电机转子爆裂风险。
- 散热系统:双向全油冷技术采用定子双循环立体油路和转子 S 型油路设计,散热效率较传统水冷提升 50%,确保电机在高负荷下稳定运行。
- 控制策略:
- MTPL 算法:在 MTPA 基础上引入铁耗控制,CLTC 工况效率提升 0.24%。
- SPTFC 模型:融合 FOC 稳定性与 DTC 响应速度,扭矩指令转化速率提升至 15ms,驾驶平顺性显著优化。
- 碳化硅技术的全域应用
小米 SU7 Ultra 搭载的三电机系统(两台 V8s + 一台 V6s)采用碳化硅(SiC)模块,全车 SiC 芯片用量达 172 颗,其中电驱部分占 144 颗。这一配置带来三大优势:
- 效率提升:SiC 电驱效率超 99%,配合宁德时代麒麟 Ⅱ 电池,支持 5.2C 超快充(10%-80% 电量仅需 11 分钟)。
- 性能爆发:三电机系统总功率达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极速突破 323km/h,性能对标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 轻量化设计:SiC 模块体积缩小 30%,助力整车减重 100kg 以上。
- 电机类型的差异化选择
小米在不同车型中灵活搭配电机类型:
- 永磁同步电机:后驱版 SU7 采用单电机布局,最大功率 220kW,CLTC 续航 668km,兼顾效率与成本。
- 异步 + 同步双电机:SU7 Max 前轴异步电机(197kW)与后轴同步电机(360kW)组合,实现 673 马力和 800km 续航,成为中国首款 “2 秒级加速 + 800km 续航” 车型。
- 三电机系统:SU7 Ultra 的三电机布局(前轴 V6s + 后轴双 V8s)实现扭矩矢量控制,纽北赛道圈速较同级快 8 秒。
二、产品布局:从量产车型到技术预研
- 已上市车型的电机配置
车型 电机类型 功率 / 扭矩 续航(CLTC) 价格(万元) SU7 后驱版 永磁同步(联电) 220kW/400N·m 668km 21.59 SU7 Max 异步 + 同步双电机(汇川) 673 马力 / 838N・m 800km 29.99 SU7 Ultra 三电机(V8s+V6s) 1548 马力 630km 未公开
- 技术预研与未来规划
- 下一代电机:实验室已完成 35000rpm 电机的技术验证,采用碳纤维极光缠绕转子工艺,功率密度目标提升至 12kW/kg。
- 智能底盘协同:四电机系统(前轴双电机 + 后轴双 V8s)支持原地掉头、圆规转向等功能,配合全主动悬架,为完全自动驾驶铺路。
三、市场反馈与行业对比
- 用户与媒体评价
- 性能表现:SU7 Ultra 在纽北赛道以 7 分 23 秒的成绩刷新四门电动车纪录,验证了 V8s 电机的赛道可靠性。
- 噪音控制:0.2mm 超薄硅钢片与点胶工艺将电机噪音降至 60 分贝以下,优于特斯拉 Model 3(65 分贝)。
- 冬季续航:-15℃环境下,小米 CTB 电池配合高效热泵,续航保持率达 85%,优于比亚迪汉 EV(78%)。
- 与竞品的技术差异
品牌 代表车型 电机转速(rpm) 功率密度(kW/kg) 碳化硅应用 小米 SU7 Ultra 27200 10.14 全域 SiC 比亚迪 汉 L 23000 8.5 部分 SiC 华为 问界 M9 20500 7.8 未应用 特斯拉 Model S Plaid 20000 9.5 部分 SiC
数据来源:各品牌官网及行业报告
四、挑战与风险
- 量产与成本:V8s 电机的硅钢材料和碳化硅模块成本较高,SU7 Ultra 的起售价预计超过 50 万元,可能限制销量。
- 散热与寿命:27200rpm 的高转速对轴承和润滑系统提出严苛要求,小米需在可靠性与性能间平衡。
- 供应链依赖:碳化硅芯片依赖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供应商,存在地缘政治风险。
总结
小米汽车的电机技术通过自研 V8s 超级电机和碳化硅全域应用,在性能、效率和智能化方面实现了突破,尤其在赛道表现和快充技术上建立了差异化优势。然而,高成本、供应链风险及用户对高转速电机的实际需求(如日常使用中的能耗)仍是其面临的挑战。未来,随着 35000rpm 电机的量产和四电机智能底盘的落地,小米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高性能电动车领域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