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招标的核心领域与进展
1. 生产设备招标
- 焊装线体:2025 年 1 月,小米汽车启动整车焊装线体项目招标,涵盖地板包、侧围包、总拼包等七大标段,涉及上海工厂的产线升级。这一项目与小米二期工厂(105 公顷,年产能 35 万台)的产能提升直接相关,预计 2025 年中竣工后,焊装环节的自动化率将达到 95% 以上。
- 电池设备:2025 年 1 月同步招标的电池充放电设备、三综合振动台等,显示小米在电池测试环节的投入。欣旺达动力已中标小米第三款车型 “昆仑” 的电池供应,其低成本报价(5 毛钱 / 瓦时)可能支撑 15 万元级增程 SUV 的定价策略。
- 测试设备:2025 年 1 月招标的轮耦合道路模拟试验机、整车高低温环境舱等,用于小米 SU7 Ultra 和 MX11 纯电 SUV 的极端环境测试,其中 SU7 Ultra 计划挑战纽北量产圈速榜。
2. 工厂建设与扩建
- 天津三期工厂:2025 年 4 月 30 日,小米汽车在天津启动三期预制柱项目劳务外包招标,涉及工厂结构建设。结合 2024 年 7 月小米以 8.42 亿元竞得天津地块,推测该工厂可能用于增程 SUV “昆仑” 的生产,预计 2026 年投产。
- 北京工厂升级:北京亦庄一期工厂已通过优化产线将年产能从 15 万辆提升至 20 万辆,2024 年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目标 35 万辆。二期工厂(105 公顷)的焊装、涂装车间正在 24 小时施工,计划 2025 年 7 月投产。
3. 供应链与合作伙伴
- 核心设备供应商:威孚高科通过间接参股企业联合汽车电子为小米供应电驱系统核心零部件,博世则提供制动系统(如 DPB+ESP10)和车身控制技术。
- 电池供应链:中创新航和宁德时代为一级供应商,支持 800V 高压平台,电池容量达 101kWh。欣旺达动力的加入可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二、政策支持与产能规划
1. 智能工厂政策红利
- 小米汽车入选 2025 年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可享受工信部 “智能制造专项补贴”(预计每工厂补贴 5000 万元)和税收优惠。这一政策支持其焊装线体、电池设备的智能化改造。
- 地方政府(如北京经开区)对小米工厂提供土地优先审批和基建配套,二期工厂从拿地到开工仅用 24 小时。
2. 产能目标与挑战
- 2025 年目标:全年交付 35 万辆,其中 SU7 系列占比 70%,MX11 纯电 SUV 占 30%。北京一期、二期工厂合计产能 30 万辆,天津三期工厂投产后可新增 5 万辆。
- 供应链压力:2024 年 SU7 订单超 8.8 万台,导致产能利用率接近 200%。通过招标引入更多设备供应商(如焊装线体分七个标段),小米试图分散供应链风险。
三、市场策略与招标关联
1. 车型多元化布局
- 增程 SUV “昆仑”:2026 年上市的 N3 车型将搭载博世 IPB2.0 制动系统,采用增程式动力,定位家庭用户。天津三期工厂的预制柱招标可能为此车型的产线建设做准备。
- 纯电车型迭代:2025 年发布的 MX11 纯电 SUV 将配备双电机和后轮转向,其测试设备招标(如轮耦合道路模拟试验机)已启动,目标对标特斯拉 Model Y。
2. 渠道与服务配套
- 门店扩张:2025 年 5 月新增 29 家门店,覆盖宜昌、芜湖等三线城市,南京东麒路 2S 店装修工程招标(30 天工期)显示渠道下沉加速。
- 服务网络:同步招标的 PQ 评审间设备、气密性检测系统等,支持售后体系的智能化升级,目标实现 “15 分钟服务圈”。
四、风险与未来展望
1. 潜在挑战
- 技术验证:SU7 Ultra 的三电机系统(1125kW 功率)和 MX11 的后轮转向技术需通过严苛测试,相关设备招标(如底盘测功机)可能延迟产线交付。
- 政策波动:欧盟对中国纯电动车加征关税,可能影响小米海外战略,增程车型 “昆仑” 的出口版本需适配当地法规。
2. 长期规划
- 海外工厂:2025 年或启动东南亚工厂招标,优先选择印尼(镍矿资源)或泰国(政策优惠),目标辐射东盟市场。
- 生态协同:招标的自动驾驶路测数据云仿真服务,可能与小米 AIoT 生态整合,实现车家互联场景创新。
总结
小米汽车的工厂招标呈现三大特点:设备智能化(如焊装线体分标段招标)、产能规模化(北京 + 天津双基地布局)、供应链多元化(引入欣旺达、威孚高科等新伙伴)。这些动作不仅支撑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更服务于其 “纯电 + 增程” 双线战略和全球化布局。随着智能工厂政策落地和新车型量产,小米有望在 2026 年跻身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