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负面新闻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12 00:12:50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因一系列事件陷入负面舆论风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争议:小米 SU7 Ultra 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官方宣传称具备 “赛车级碳纤维材质”“双风道高效导流空气”“提升散热和下压力” 等功能,吸引众多消费者花费 4.2 万元选装。但首批提车车主拆解发现,所谓 “双风道” 仅是在铝制机盖上挖孔加装碳纤维板,内部结构与普通版无异,实测也无法验证散热功能。小米官网还悄然修改宣传文案,这种行为被律师认定为虚假宣传。面对维权潮,小米提出 “改配铝盖或补偿 2 万积分(约 2000 元)” 的方案,但车主们认为改配排队时间长且定金不退,积分价值低且限定小米生态使用,缺乏诚意。
  • 限制车速、锁死马力遭抵制:5 月初,部分小米 SU7 Ultra 车主收到 OTA 更新后发现,车辆 1548 匹最大马力被锁定,需在指定赛道考取驾照并跑出合格圈速才能解锁,否则只能使用约 900 匹马力。而购车时小米并未告知这一限制,实测解锁成本高达单次 2000 元赛道费加 3000 元考驾照费用,被车主质疑为 “变相付费解锁”。小米虽紧急撤回更新并承诺优化,但已严重损害品牌信任。
  • 高速碰撞事故引发信任危机:3 月 29 日,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智驾状态下撞上施工路障,导致三名女大学生死亡。事故发生后,小米因延迟回应、未主动联系家属等操作陷入舆论漩涡,被质疑 “傲慢”“冷漠”。尽管小米提交了 EDR 数据并配合调查,但事故原因未明,车主对智驾系统安全性产生质疑。此外,事故还暴露了小米在宣传上的模糊表述,随后小米被迫将 “智驾” 改为 “辅助驾驶”。

这些事件对小米汽车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如销量下滑,4 月交付量环比下降 3%-4.25%,首次出现负增长。小米港股在 3 月事故后单日市值蒸发 800 亿港元,品牌形象也受到严重损害,消费者对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信任被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