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核心硬件成本:约 18-23 万元。
- 三电系统:占比约 40%-50%。电池包若为宁德时代麒麟电池,101kWh 版本成本约 8-9 万元,73.6kWh 版本成本约 5.9-6.6 万元;双电机版(前感应异步 + 后永磁同步)约 2.5-3 万元,单电机版约 1.2-1.8 万元;热管理系统(含超低温热泵)0.8-1.2 万元。
- 车身与底盘:占比约 25%-30%。一体化压铸后车身(含 9000 吨压铸机分摊)3-4 万元;全铝 / 钢铝混合车身 2-3 万元;空气悬架 + CDC 减震(顶配版)1.5-2 万元;制动系统(Brembo 四活塞卡钳)0.6-0.8 万元。
- 智能化硬件:占比 15%-20%。激光雷达(禾赛 AT128)0.8-1 万元 / 颗(Max 版双雷达);Orin - X 芯片(254TOPS 算力)0.3-0.5 万元 / 颗;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 / 超声波雷达 0.5-0.8 万元;中控屏 / AR - HUD / 座舱芯片 0.6-1 万元。
- 软件与研发分摊:约 3-5 万元 / 辆。其中自动驾驶研发(小米全栈自研),算法开发 + 数据标注 0.8-1.2 万元 / 辆;车机系统(HyperOS),生态整合 + OTA 维护 0.5-0.7 万元 / 辆;平台开发(Modena 架构),纯电平台专利摊销 1-1.5 万元 / 辆。
- 制造成本:约 2-3 万元 / 辆。北京工厂产能分摊(30 万年产能),设备折旧 + 厂房摊销 0.5-0.8 万元 / 辆;人工成本按单车 20 工时 ×80 元 / 小时,为 0.16 万元;物流与仓储,零部件运输 + 整车配送 0.3-0.5 万元。
- 隐性成本:约 3-4 万元 / 辆,包括供应链管理中宁德时代 / 博世等核心供应商溢价、芯片保供协议附加成本,以及合规成本中的中国 / 欧洲双认证(含碰撞测试)等。
以小米 SU7 Max 版为例,其官方售价 29.99 万元,由于初期规模效应未释放,顶配版成本接近售价,主要靠软件订阅(如自动驾驶服务)和生态联动(手机 / 家电互联)盈利。不过,如果 2025 年能达成 50 万年销量,成本可下降 20% 左右(主要通过电池降价和供应链议价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