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克 Z10 与小米 SU7 作为两款定位高端的纯电轿车,在核心性能、智能体验和产品定位上展现出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深度对比:
一、设计与空间:家用舒适 vs 运动轿跑
领克 Z10 采用领克 “The Next Day” 设计语言,封闭式前脸搭配分体式日行灯,风阻系数低至 0.198Cd。车身尺寸 5028/1966/1468mm,轴距 3005mm,后排头部空间宽敞,后备箱容积达 616L,实用性突出。内饰以 15.4 英寸中控屏 + 25.6 英寸 AR-HUD 为核心,采用环保 “三零” 材质(0 杂棉、0 沥青、0 有害溶剂),兼顾科技感与健康需求。
小米 SU7 主打运动轿跑风格,下压式车头和熏黑包围营造保时捷家族既视感,风阻系数未明确但设计激进。车身尺寸 4997/1963/1455mm,轴距 3000mm,溜背造型略压缩后排头部空间,但配备 105L 前备箱提升储物灵活性。内饰以 16.1 英寸中控屏为中心,环绕式座舱设计搭配悬浮仪表台,科技氛围浓厚。
二、动力与续航:性能猛兽 vs 均衡实用
领克 Z10 双电机四驱版搭载 800V 双碳化硅电驱系统,峰值扭矩 810N・m,零百加速 3.5 秒,配备 CCD 连续可变阻尼悬架和 5.7 米超短转弯半径,操控精准且灵活。电池容量 95kWh,CLTC 续航最高 806km,冬测低温区(10°C)续航达成率 84.6%(681.5km),寒冷区(-15°C)41.2%(331.8km),充电时间 28-49 分钟。
小米 SU7 2025 款升级为 “麒麟全域 800V+” 架构,双电机峰值功率 495kW,扭矩 650N・m,性能接近领克 Z10。标准版零百加速 5.28 秒,高配版 CLTC 续航 700km,2025 款采用宁德时代 CTB 3.0 麒麟电池,低温衰减率降低 42%,冬测低温区续航达成率 91%(737km),寒冷区 47.5%(385km),充电时间 25-27 分钟,低温性能更优。
三、智能体验:性能优先 vs 生态融合
领克 Z10 车机搭载 AMD V2000A 芯片(X86 架构),算力 394K DMIPS,配合 Flyme Auto 系统,支持多任务处理和跨设备互联,但需水冷散热控制发热。智驾系统标配城市无图 + 高速 NOA,采用英伟达 Orin-X 芯片(258 TOPS),激光雷达感知硬件成熟稳定。
小米 SU7 车机采用高通骁龙 8295 芯片(ARM 架构),算力稍弱但生态联动更强,澎湃 OS 系统无缝衔接小米手机、智能家居。智驾系统需选装 Xiaomi Pilot Max(2.6 万元),双 Orin-X 芯片(508 TOPS)支持城市 + 高速 NOA,2025 款新增神经拟态芯片 “赤兔 N1”,决策延迟低至 0.8ms,复杂场景识别率提升。
四、安全与品质:电池防护 vs 碰撞认证
领克 Z10 采用金砖系列电池,8 大无热蔓延技术,支持 4.5C 超充,高强度笼式车身关键部位使用热成型钢,安全性能突出。虽未直接参与中保研测试,但领克品牌一贯的安全基因(如领克 01 碰撞全优)间接背书。
小米 SU7 在中保研 2024 年测试中获得 “全项优 +”,车身结构和被动安全配置表现优异。2025 款升级纳米晶合金一体压铸车身,扭转刚度 43000N・m/deg,轻量化与安全性兼顾。
五、市场定位与争议:稳妥之选 vs 创新探索
领克 Z10 适合注重空间、环保和稳定智驾体验的家庭用户,标配智驾功能和扎实的底盘调校更显诚意。小米 SU7 则以科技生态和性能潜力吸引年轻用户,2025 款动力与智驾的大幅升级强化了竞争力,但近期因 “赛道圈速解锁马力” 政策引发争议,需关注后续用户权益保障。
总结建议
- 选领克 Z10:若追求大空间、环保内饰、稳定智驾和低温续航实用性,且预算在 20-25 万区间,Z10 的综合表现更均衡。
- 选小米 SU7:若偏好运动设计、小米生态联动,或愿意为高阶智驾和性能潜力支付额外成本(选装 + 可能的政策变化),SU7 的创新体验更具吸引力。
两款车型均代表了当前纯电轿车的顶尖水平,选择需结合个人需求与品牌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