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线下渠道:商场与商圈的深度渗透
- 小米之家汽车体验店
小米将汽车业务融入现有 3C 零售网络,在核心商业广场(如万达广场、万象城等)的小米之家设立汽车专区。例如,北京合生汇商场的小米门店内,SU7 展车区域客流量远超相邻的华为问界门店,周末日均接待超 200 人次。这种 “汽车 + 智能家居” 的场景化体验,吸引了大量数码用户跨界购车,26-30 岁首购用户占比达 42.7%。
- 门店规模:截至 2025 年 3 月,全国已有 235 家门店,覆盖 65 个城市,4 月计划新增 33 家,包括保定、汕头等城市。
- 功能定位:除销售外,门店提供试驾预约、交付咨询、售后保养等服务,部分门店还设置了 “超级 HUD” 体验区,展示小米汽车的智能交互技术。
- 销服一体店(2S 店)
小米与百强汽车经销商合作,在主流汽车商圈建设销服一体店,提供 “代理销售 + 授权服务”。例如,西安经开销售服务中心总面积超 710 平方米,集展厅、洽谈区、售后区于一体,成为区域服务标杆。这类门店主要承接销售和售后服务,零部件供应和信息反馈仍由小米总部负责。
- 合作进展:已与祥龙博瑞、京南运通等 14 家经销商签约,2024 年底门店总数达 200 家,2025 年目标突破 2 万家。
二、线上渠道:电商与数字化服务
- 小米商城与天猫旗舰店
用户可通过小米商城 APP 或天猫旗舰店完成车型对比、选配定制、金融方案计算等环节,支付 1 元即可预约试驾。线上订单占比达 35%,其中 SU7 Ultra 首发当日天猫旗舰店访问量突破 500 万人次。
- 服务闭环:线上预约后,用户可到线下门店体验实车,交付环节由小米自建的交付中心负责,实现 “线上下单、线下交付” 的全链路服务。
- 生态联动与用户裂变
小米通过 “米粉社区” 收集用户建议,累计迭代超 20 万条优化方案,并推出 “合伙人计划”,用户推荐购车可获得生态积分,兑换手机、家电等商品,形成 “购车 - 裂变 - 复购” 闭环。
三、产能与供应链支撑
- 交付能力
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达 2.9 万辆,全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北京工厂采用 AI 质检机器人,缺陷识别准确率 99.7%,泰国、墨西哥工厂建设中,2026 年海外产能占比将达 30%。
- 交付周期:SU7 普通版交付周期约 30 周,顶配 Ultra 版缩短至 15 周,定金政策(5000 元可退)有效缓解了用户等待焦虑。
- 供应链优势
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签订千亿级电池订单,自研 800V 高压平台,充电效率较特斯拉超充快 15%。苏州汇川电机、米其林定制轮胎等核心部件的整合,帮助小米实现 “顶配堆料、基础版降本” 的产品策略。
四、市场表现与竞争策略
- 销量与口碑
2024 年累计交付 13.5 万辆,2025 年 3 月销量同比增长 23.3%,SU7 在 20 万 - 30 万元价格带市占率达 12%。用户调研显示,87.3% 车主认为 “等待周期可接受”,反映出米粉群体的高忠诚度。
- 差异化竞争
- 生态互联:通过 HyperOS 系统实现手机 - 车机 - 智能家居无缝衔接,支持远程控制家中设备、车内健康监测等场景化服务。
- 智能驾驶:端到端全场景系统进入内测,支持无保护左转、自动泊车等功能,2025 年计划推送 L3 级智驾功能。
- 价格策略:SU7 起售价 19.99 万元,顶配 Ultra 版 52.99 万元,覆盖主流消费市场与高端需求,2024 年四季度毛利率达 20.4%,接近理想汽车水平。
五、未来布局与挑战
- 渠道扩展
2025 年计划新增门店 300 家,重点下沉至二三线城市,同时在海外市场(如东南亚)通过 “右舵车型 + 本地化服务” 拓展渠道。
- 技术投入
2025 年研发投入增至 300 亿元,其中 25% 用于 AI 大模型训练,目标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建立护城河。
- 用户体验优化
针对部分用户反馈的车机唤醒冲突、后排娱乐系统缺失等问题,小米计划通过 OTA 升级和硬件迭代持续改进。
小米汽车的商场化布局,本质是 “消费电子思维 + 汽车工程能力” 的融合。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生态场景创新和供应链整合,小米正在打破传统汽车销售模式,但其能否在智能化竞争中持续领跑,仍需观察技术落地与用户口碑的长期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