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产品矩阵:覆盖中高端市场,SU7 系列成核心
1. 首款车型 SU7:性能与智能双优
- 定位与定价:SU7 是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定位 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2024 年 3 月上市后推出标准版(21.59 万)、Pro 版(24.59 万)、Max 版(29.99 万),2025 年 2 月推出旗舰版 SU7 Ultra(52.99 万)。
- 核心配置:
- 动力:标准版搭载单电机后驱,Max 版双电机四驱,零百加速 2.78 秒,最高车速 265km/h。
- 续航:CLTC 工况续航 700-800 公里,支持 800V 超快充(15 分钟补能 510 公里)。
- 智能驾驶:配备 Xiaomi Pilot 系统,支持高速领航、代客泊车等功能,硬件包含激光雷达、Orin-X 芯片。
- 智能座舱:搭载骁龙 8295 芯片,支持五屏联动(中控屏、HUD、仪表屏、Pad 拓展屏),深度整合小米澎湃 OS,实现手机与车机无缝互联。
2. SU7 Ultra:性能旗舰与豪华标杆
- 性能突破:三电机四驱系统,综合功率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最高车速 350km/h,配备碳陶瓷制动盘和赛道专用电池。
- 豪华配置:碳纤维车身套件、Alcantara 内饰、21 英寸运动轮毂,支持终身免费端到端智驾功能。
- 市场表现:上市 10 分钟大定突破 6900 台,2 小时破万,截至 2025 年 3 月锁单量超 1 万台。
3. 未来车型规划:
- 2025 年:推出中型纯电 SUV MX11(售价 24-25 万)和增程式 SUV N3,覆盖更多价格区间。
- 2026-2027 年:计划推出多款新车型,包括入门级纯电车型和高端 MPV,完善产品矩阵。
二、技术突破:全栈自研与生态协同
1. 核心技术布局:
- 电驱系统:自研 HyperEngine V6/V6s 电机,转速达 21000 转,效率 98.11%;V8s 电机实验室转速突破 35000 转。
- 电池技术: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集成效率 77.8%,首创电芯倒置设计提升安全性;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 800V 高压电池包。
- 大压铸工艺:9100 吨压铸机集群,自研泰坦合金材料,实现车身结构件一体化成型。
- 智能驾驶:BEV+Transformer 算法,道路大模型技术,端到端感知决策大模型应用于量产车。
2. 生态协同优势:
- 人车家全生态:小米 SU7 支持米家设备无感连接,车机系统与手机、平板无缝联动,可控制智能家居设备。
- 开放硬件生态:支持第三方 Car IoT 设备接入,如智能安全座椅、车载冰箱等。
三、市场表现:销量快速增长,亏损逐步收窄
1. 交付数据:
- 2024 年:SU7 全年交付 13.68 万辆,其中第四季度单月交付峰值超 2 万辆。
- 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较 2024 年增长 156%,SU7 Ultra 贡献高端市场增量。
2. 财务表现:
- 收入:2024 年汽车业务收入 328 亿元,占集团总收入 9%。
- 亏损:全年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约 4.53 万元,主要因研发投入和产能爬坡。
- 预期:2025 年产能提升至 40 万辆,规模效应下亏损有望收窄。
四、产能与供应链:双工厂布局,多供应商策略
1. 生产基地:
- 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 6 月开启双班生产,日产量超 700 辆;二期工厂 2025 年竣工,总产能达 40 万辆。
- 武汉工厂:规划用地 2000 亩,2025 年启动建设,未来或承接海外订单。
2. 供应链管理:
- 电池:标准版 SU7 采用弗迪刀片电池和宁德时代电芯,Pro/Max 版及 SU7 Ultra 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
- 电驱:自研电机 + 比亚迪、博格华纳等供应商协同。
- 芯片:高通 8295 座舱芯片 + 英伟达 Orin-X 智驾芯片。
五、用户评价与挑战:好评与争议并存
1. 用户认可:
- 外观设计:风阻系数 0.195,获红点设计奖,车身配色丰富(如璀璨洋红)。
- 智能化体验:澎湃 OS 车机流畅度高,语音交互响应快,智能驾驶功能实用。
- 性价比:21.59 万起售价,标配高阶智驾,对比同级别竞品(如极氪 001、比亚迪汉)更具竞争力。
2. 争议与改进:
- 质量问题:部分用户反馈方向跑偏、哨兵模式失效、座椅异响等,车质网投诉量 2025 年累计超 50 起。
- 交付周期:SU7 Ultra 订单交付周期长达 43 周,产能不足影响用户体验。
- 售后服务:部分地区服务网点不足,维修等待时间较长。
六、未来规划:全球化与技术迭代
1. 国际化战略:
- 2027 年:计划进入欧洲、东南亚市场,首推 SU7 Ultra 及 MX11 车型。
- 本地化生产:考虑在海外建厂,降低关税成本,提升交付效率。
2. 技术迭代:
- 下一代电机:V8s 电机 2025 年量产,V9 电机预研中,转速目标 40000 转。
- 固态电池: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2026 年或实现装车,续航突破 1000 公里。
- 智能驾驶:2025 年推出城市 NOA 功能,2026 年实现端到端全场景智驾。
总结:科技跨界者的突围之路
小米汽车凭借 “手机 ×AIoT× 汽车” 的生态协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崛起。SU7 系列以高性价比和智能化体验打开市场,SU7 Ultra 则树立性能标杆。尽管面临产能、质量和盈利挑战,但其全栈自研能力和生态整合优势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若能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并优化供应链与服务体系,小米有望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转型的重要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