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产品矩阵与市场表现
- 首款车型 SU7:高性价比破局
小米 SU7 定位 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2024 年 3 月上市后迅速成为市场焦点。其标准版售价 21.59 万元起,CLTC 续航 700 公里,搭载小米自研的碳化硅高压平台,支持 800V 超充技术,15 分钟补能 500 公里。2024 年全年交付量达 13.5 万台,其中第四季度交付 6.97 万台,单月交付峰值超 2.5 万台,显示出强劲的市场需求。用户满意度方面,SU7 在 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测评中斩获 “市场关注新车(轿车类别)” 第一名,NPS(净推荐值)达 78.66%,外观、动力、操控等核心项满意度均超 9 分。
- 2025 年产品升级:SU7 Ultra 与 YU7
- SU7 Ultra:基于 SU7 赛道版打造,预售价 81.49 万元,搭载三电机系统,零百加速 2.78 秒,最高时速 265km/h,创下纽伯格林北环 6 分 46 秒 874 的圈速记录,成为全球最速四门电动车。
- YU7:首款中型轿跑 SUV,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售价 30-40 万元,CLTC 续航最高 770 公里,采用低风阻设计(风阻系数或低于 0.23Cd),进一步拓展细分市场。
二、技术突破与研发投入
- 智能驾驶:全栈自研与场景落地
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持续投入,2024 年研发费用超 20 亿元,团队规模扩至 2000 人,累计申请专利超 400 项。其超级智能驾驶(HAD)系统已实现城市 NOA 全量推送,支持全国无区域限制的自动驾驶,涵盖自动变道、绕行障碍物、礼让行人等场景。2025 年 2 月推出的端到端技术代客泊车功能,最高车速达 23km/h,可应对窄路会车、终点附近寻位等复杂场景。
- 智能底盘:四电机与全主动悬架
小米预研的四电机驱动系统总马力达 2054 PS,支持原地掉头、圆规掉头等功能,单电机最高转速 28000rpm,功率密度 11.98kW/kg,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全主动悬架系统配备 4.6kW 动力源和双阀门 CDC 电磁减振,支持 140mm 高度调节,结合道路预瞄技术实现 “魔毯悬架” 效果,过减速带时车身颠簸幅度降低 90%。
- 电池与充电技术:固态电池与超充网络
小米 SU7 标准版搭载磷酸铁锂电池(襄阳弗迪 / 宁德时代),Max 版采用三元锂电池(宁德时代),CLTC 续航最高 830 公里。2025 年 4 月,小米宣布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的 “麒麟 5.0” 固态电池已进入量产准备阶段,能量密度达 500Wh/kg,支持 12 分钟充电 80%,计划 2026 年搭载于 SU7 Pro + 车型,续航突破 1200 公里。充电网络方面,小米与 13 家运营商合作,覆盖 102 万充电桩,高速服务区覆盖率达 88.1%,并接入理想、蔚来、小鹏超 3 万桩。
三、生产布局与供应链管理
- 自建工厂与产能扩张
小米汽车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实际利用率超 200%,月均产能 2.4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年中投产,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此外,小米计划与岚图汽车共享东风云峰工厂 30 万辆闲置产能,进一步提升产能弹性。
- 供应链深度整合
小米汽车供应链涵盖宁德时代(电池)、比亚迪(电机)、拓普集团(底盘)、汇川技术(驱动系统)等核心供应商,并通过参股、合资等方式强化合作。例如,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助力 SU7 Ultra 刷新纽北记录;与北汽蓝谷合作推进高端车型研发。
四、市场竞争与战略规划
- 国内市场: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双重挑战
小米 SU7 上市后,直接冲击特斯拉 Model 3/Y、极氪 001/007、小鹏 P7i 等车型。2024 年四季度,24% 的小鹏 P7 + 用户曾对比 SU7,显示出小米对新势力市场的渗透力。此外,小米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 绑定 3.96 亿 MIUI 用户,72% 的 SU7 车主同时购买小米手机或智能家居产品,形成独特的生态反哺效应。
- 国际市场:2027 年进军计划
小米汽车计划 2027 年正式进军海外市场,目前已启动海外团队组建,涵盖市场调研、合规认证、售后服务等职能。首款出海车型或为 SU7 Ultra,2025 年 3 月在巴塞罗那 MWC 展会上已吸引国际关注,但受限于产能,初期将以小批量测试为主。
五、财务表现与长期展望
- 短期亏损与长期潜力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营收 328 亿元,毛利率 18.5%(超特斯拉 17.9%),但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约 4.53 万元。亏损主要源于工厂建设(北京亦庄工厂投资 630 亿元)和研发投入(全年 241 亿元)。随着产能提升(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和规模效应,小米计划 2026 年实现盈亏平衡。
- 技术储备与生态协同
小米在固态电池、48V 线控底盘、L4 级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技术储备,为未来产品迭代奠定基础。例如,固态电池计划 2026 年量产,L4 级自动驾驶预计 2026 年落地。此外,小米通过 “硬件 + 软件 + 服务” 模式,将汽车作为生态核心节点,推动手机、家居、出行场景的无缝联动,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
总结
小米汽车凭借 SU7 的高性价比和技术创新,已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其 “生态赋能 + 技术自研” 的双轮驱动策略,有望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全球化布局等方面持续突破。尽管面临产能压力和国际竞争,但小米集团的资金实力、供应链整合能力及用户生态优势,为其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未来,小米汽车能否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并在 2026 年突破技术瓶颈,将成为其能否跻身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