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官方产品线与定价逻辑
- 现有车型定位
小米汽车目前已上市的首款车型为小米 SU7,定位中高端纯电动轿车,官方指导价为 21.59 万元起(标准版),顶配 Ultra 版售价 52.99 万元。该车型搭载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激光雷达及小米澎湃 OS 智能座舱,核心硬件成本(如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自研电机)占比超过 60%,且研发分摊成本较高,短期内难以压缩至 7 万元区间。
- 未来产品规划
根据小米官方披露的信息,其第二款车型为纯电 SUV,预计 2025 年上半年上市,售价与 SU7 接近;第三款车型定位 15 万元级,计划 2026 年推出。这一规划显示小米当前聚焦中高端市场,通过 “技术旗舰 + 主流车型” 策略建立品牌认知,低价车型尚未进入量产阶段。
二、市场传闻的来源与澄清
- 智米科技与奇瑞合作项目
市场曾传闻 “小米 7 万元车型” 可能指向智米科技与奇瑞合作的 iCar V23 车型。该车型定位纯电小型 SUV,预售价约 10 万元,由智米 CEO 苏峻个人与奇瑞合作开发,小米官方明确否认其属于小米生态链产品。智米虽为小米早期生态链企业,但其法人及股权结构独立,该合作项目与小米集团无直接关联。
- 政策与补贴误解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主要针对中高端车型(如中央报废更新补贴最高 2 万元),地方政策(如苏州购车补贴)亦以 20 万元以上车型为主。7 万元车型因价格过低,无法享受主流补贴,小米若推出该价位车型需依赖供应链成本控制,而非政策支持。
三、低价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 成本控制挑战
以 7 万元售价倒推,车辆核心部件成本需严格控制:
- 电池:300km 续航的磷酸铁锂电池组(约 30kWh)成本约 2.4 万元(800 元 /kWh)。
- 电机:50kW 电机及电控系统成本约 0.8 万元。
- 智能化:基础 L2 级辅助驾驶(无激光雷达)成本约 0.5 万元。
- 其他:车身、底盘、电子设备等约 2 万元。
上述成本已接近 6 万元,加上研发分摊、渠道费用及利润,实际售价需突破 8 万元才能盈利。小米若强行定价 7 万元,可能面临硬件缩水或亏损风险。
- 竞品对比与市场格局
7 万元左右的纯电动车市场由五菱缤果(7.58 万元起)、吉利星愿(7.88 万元起)等车型主导,这些产品通过简化配置(如无快充、低算力芯片)实现低价。小米若进入该领域,需在品牌溢价、智能化体验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但目前其品牌形象更偏向中高端,低价策略可能损害现有用户认知。
四、未来可能性与建议
- 潜在路径
- 子品牌布局:参考吉利(几何系列)、长城(欧拉品牌)的策略,小米可能通过独立子品牌切入低价市场,但需重新建立供应链与渠道体系,短期内难以实现。
- 生态链协同:智米等生态链企业可能继续与车企合作推出低价车型,但需解决品牌归属与用户信任问题。
- 技术下放:2026 年推出的 15 万元级车型或通过共享 SU7 平台技术(如简化电池、电机配置)降低成本,但距离 7 万元仍有差距。
- 消费者建议
若预算有限且关注性价比,可优先考虑现有 7 万元级竞品(如五菱缤果、零跑 T03),这些车型已通过市场验证;若偏好小米生态,可关注 2026 年推出的 15 万元级车型,或等待官方进一步动态。
五、总结
目前小米官方并无 7 万元电动汽车计划,市场传闻多源于生态链合作项目或政策误解。小米汽车当前战略聚焦中高端市场,通过 SU7 树立技术标杆,未来可能通过子品牌或技术下探进入低价领域,但短期内难以实现。消费者需警惕非官方渠道信息,以小米官网及权威媒体报道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