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团队的关键人物与规模
- 胡峥楠及其团队
原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胡峥楠是小米从吉利挖角的标志性人物。他在吉利期间主导了 CMA 架构、SEA 浩瀚架构等关键技术研发,被称为 “吉利造车的关键先生”。2021 年,胡峥楠合同到期后加入小米旗下顺为资本,实际担任小米汽车高级顾问,负责研发体系搭建。据报道,胡峥楠带领约 20 名吉利研究院核心成员加入小米,包括底盘工程师、智能驾驶专家等。这一团队对小米 SU7 的快速量产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胡峥楠主导的 SEA 架构经验被应用于小米汽车的技术研发。
- 其他技术骨干
除胡峥楠团队外,小米还从吉利旗下品牌(如极氪、领克)挖走了部分技术人才。例如,小米 SU7 的首席车手任周灿曾是吉利研究院工程师,负责领克赛车技术开发。此外,有报道称小米从吉利挖走了 “数位骨干”,但具体人数未明确。
二、竞业限制与人才过渡策略
- 竞业协议的影响
由于胡峥楠等核心人员与吉利签署了竞业限制协议(通常为 5-10 年),他们并未直接加入小米汽车,而是先进入顺为资本过渡。这种 “曲线入职” 的方式既规避了法律风险,也为小米储备了技术力量。例如,胡峥楠在顺为资本期间,实际参与小米汽车的技术决策,直至竞业期结束后才正式以顾问身份公开活动。
- 行业人才流动的普遍现象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争夺激烈,传统车企与新势力之间的 “互挖” 已成为常态。例如,吉利旗下极氪 007 的核心团队中也有来自特斯拉、蔚来的高管。小米作为跨界企业,通过高薪和股权激励吸引传统车企人才,而吉利等老牌车企则通过竞业协议和法律手段限制核心员工流失。
三、吉利的反应与行业影响
- 吉利的公开表态与竞争策略
吉利对小米的挖人行为表达了不满。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曾公开批评小米 “致敬同行过了头”,并暗示小米技术依赖外部人才。此外,吉利在产品布局上采取针对性策略,例如在小米 SU7 发布前推出极氪 007、银河 E8 等同级车型,形成市场 “围剿”。
- 行业格局的变化
小米与吉利的竞争不仅限于人才,还延伸至技术路线和市场策略。例如,小米借鉴特斯拉的 “爆款模式”,聚焦少数车型(如 SU7 系列),而吉利则延续 “多品牌覆盖” 策略。这种差异反映了互联网企业与传统车企在造车理念上的碰撞,也推动了行业技术创新和人才流动。
四、数据局限性与行业推测
- 企业保密与信息不透明
小米和吉利均未公开具体的人才流动数据。部分媒体报道的 “20 余人” 主要指胡峥楠团队,而普通员工或中层技术人员的流动情况难以统计。此外,竞业协议的存在使得部分人才流动未被公开披露。
- 第三方机构的估算
行业分析机构(如盖世汽车)指出,中国车企近年普遍从外资和合资企业吸引人才,但具体到小米与吉利的案例,仍缺乏权威统计。有猎头透露,小米汽车的招聘中约 15%-20% 的候选人来自吉利、比亚迪等传统车企,但这一比例是否转化为实际入职人数尚不明确。
五、总结
综合现有信息,小米汽车从吉利挖走的核心人才约为 20-30 人,主要集中在研发和技术岗位,其中胡峥楠团队是关键力量。这些人才通过 “顺为资本过渡 + 顾问身份” 的方式为小米服务,帮助其快速搭建研发体系。然而,由于企业保密和竞业限制,具体人数可能被低估,且普通员工的流动难以量化。小米与吉利的人才争夺反映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也凸显了传统车企与科技企业在造车路径上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