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销量与市场表现:高速增长,细分市场领先
- 销量数据:
- 2024 年:全年交付新车 13.69 万辆,其中第四季度交付量达 6.97 万辆,占全年销量的 51%。自 2024 年 4 月首款车型 SU7 交付以来,月均交付量从 7058 辆攀升至 12 月的 2.5 万辆,累计锁单量超 43 万台,剩余未交付订单约 15 万台,交付周期最长达 49 周。
-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以 75,869 辆的零售销量位居国内中大型轿车市场榜首,远超奥迪 A6L(45,148 辆)和奔驰 E 级(33,302 辆),市场份额达 26.2%。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连续六个月保持 2 万辆以上的稳定输出。
- 全年目标: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部分机构预测可能进一步提升至 50 万辆。
- 市场定位与竞争:
- 细分市场优势:小米 SU7 主打中高端纯电轿车市场,以 21.59 万元起售价和 “高配半价” 策略,对比特斯拉 Model 3(售价约 29 万元)更具性价比。其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12 分钟快充(10%-80%)等技术参数领先行业。
- 新势力对比:2024 年小米汽车首年交付量(13.69 万辆)远超蔚来(1.13 万辆)、小鹏(1.66 万辆)和理想(3.26 万辆),接近特斯拉国产化后第一年的 14.8 万辆。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在新势力车型中销量断层领先,远超小鹏 MONA M03(47,130 辆)和理想 L6(44,347 辆)。
二、财务表现:亏损收窄,毛利率超行业平均
- 收入与亏损:
- 2024 年:智能电动汽车分部收入 328 亿元,其中汽车销售收入 321 亿元,其他业务收入 7 亿元。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约 4.53 万元。
- 季度改善:第四季度毛利率提升至 20.4%,净亏损收窄至 7 亿元,环比降幅达 53%。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化是主要原因。
- 对比行业:小米汽车毛利率(18.5%)高于特斯拉(17.9%),接近理想汽车(20.3%),但亏损幅度显著低于蔚来(2024 年前三季度净亏损 152.9 亿元)和小鹏(净亏损 57.9 亿元)。
- 盈利预期:
- 若 2025 年交付 35 万辆,按均价 25 万元测算,汽车业务收入有望突破 875 亿元。随着产能提升和成本控制,毛利率目标为 20% 以上,预计 2026 年实现盈亏平衡。
三、技术与供应链:全栈自研与生态协同
- 核心技术:
- 智能驾驶:推出超级智能驾驶(HAD)系统,支持城市 NOA 全量推送,采用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算法,结合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方案,雨雾天气变道成功率提升 23%。
- 三电系统:自研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体积效率达 77.8%;联合汇川技术研发 21,000rpm 超转速电机,V8s 碳纤维转子电机对标特斯拉。
- 生态整合:HyperOS 系统实现 “人车家全场景互联”,支持 200 + 米家设备联动,如离家自动关灯、行车数据反哺家庭安防等。
- 供应链策略:
- 双供应商模式:电池采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与比亚迪(刀片电池)双保险,碳化硅芯片进口依赖度降至 13%。
- 成本控制:9100T 一体化压铸技术将后地板零件从 72 个减至 1 个,成本降低 23%;VMI 中央仓模式提升库存周转率至 18 次 / 年。
四、用户反馈:产品力突出,服务待优化
- 正面评价:
- 性能与设计:SU7 Ultra 零百加速 2.78 秒,CLTC 续航 813km,外观设计获 52.4% 车主好评,被称为 “赛道性能之王”。
- 性价比:87.3% 车主认为定价符合预期,23.45 万元的均价低于同级别竞品,且标配空气悬架、第二排座椅加热等高端配置。
- 主要痛点:
- 交付周期:部分车主反映锁单后等待时间长达 49 周,且存在 “早锁单晚提车” 现象。
- 质量问题:26.2% 车主反馈车身附件及电器故障,如驾驶辅助系统失灵、部件开裂等。
- 售后服务:35% 车主投诉 “不解决问题”“推诿责任”,二手车过户权限转移困难等。
五、未来战略:生态扩张与全球化
- 产品规划:
- 2025 年:推出纯电 SUV 车型 YU7(预售价或低于 25 万元),完善产品线。
- 2026 年:计划推出增程 SUV,覆盖主流市场。
- 产能与供应链:
- 工厂扩建:北京亦庄工厂二期启动,2025 年目标产能提升至 40 万辆 / 年,新增 52 公顷用地支持 35 万辆交付。
- 全球化布局:泰国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2025 年海外营收占比目标 45%,重点拓展东南亚和欧洲市场。
- 生态协同:
- 依托 3.96 亿 MIUI 用户基础,通过 “硬件 + 服务” 模式实现二次盈利,如车载配件销售、数据服务等。
- 开放澎湃秒充技术,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加入生态链,强化供应链协同。
总结:从 “造车新势力” 到 “生态科技巨头”
小米汽车凭借高性价比产品、全栈自研技术和生态协同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崛起。尽管面临交付周期长、售后服务等挑战,但其销量增长和财务改善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未来,随着产能提升、新车型推出及全球化布局,小米有望在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下,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并向全球前五的目标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