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高性能版 SU7 Ultra 的定价逻辑
SU7 Ultra 的高价主要体现在其超跑级性能配置上。例如,其搭载的三电机系统综合功率达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极速可达 350km/h,这些参数远超同价位的特斯拉 Model S Plaid(1020 马力,2.1 秒)和极氪 001 FR(1265 马力,2.02 秒)。此外,该车还配备了碳陶瓷刹车、空气动力学套件、全主动悬架等高端配置,这些硬件成本直接推高了售价。
从竞品对比来看,SU7 Ultra 的定价其实具备一定的性价比。例如,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售价 199.8 万元,但其功率 / 重量比(466 马力 / 吨)低于 SU7 Ultra 的 656 马力 / 吨。小米通过供应链整合和自研技术(如 V8s 电机、碳化硅电控)降低了部分成本,使得 SU7 Ultra 在性能接近百万级超跑的同时,价格仅为其 40% 左右。
二、基础版 SU7 的价格竞争力
相比之下,基础版 SU7(21.59 万 - 29.99 万元)的定价延续了小米一贯的高性价比策略。以 21.59 万元的后驱长续航智驾版为例,其 CLTC 续航达 700 公里,搭载骁龙 8295 芯片和激光雷达,支持高速 NOA 和代客泊车等功能,对比同价位的特斯拉 Model 3 后驱版(23.19 万元,续航 606 公里)和比亚迪汉 EV(20.98 万元,续航 605 公里),在续航、智能配置等方面均有优势。
小米通过供应链整合和规模效应控制成本。例如,其自研的 HyperEngine 电机和 CTB 电池一体化技术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利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供应商资源(如宁德时代、汇川动力)进一步压缩零部件采购成本。此外,小米采用 “硬件薄利 + 软件盈利” 模式,通过智能驾驶订阅、车载应用等服务实现长期收益,从而支撑硬件的低利润率(约 1%)。
三、用户感知与市场反馈
用户对小米汽车 “贵” 的感知主要集中在两点:
- 品牌溢价认知差异:尽管 SU7 Ultra 在性能上对标豪华品牌,但小米作为 “性价比” 标签的品牌,突然推出 50 万元以上的车型,部分消费者难以快速接受其高端定位。一线城市调研显示,小米 SU7 的试驾转化率(20%)低于蔚来 ET5(35%),反映出品牌溢价仍需时间积累。
- 后续使用成本:高性能车型的保险费用较高(首年约 8000 元),且售后网点较少(全国仅 33 家,平均每家服务 5454 台车),维修等待时间长,间接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和心理负担。
四、地域优惠与购车策略
在用户所在地安徽黄山,基础版 SU7 可享受地方补贴和平台优惠。例如,2025 年 3 月黄山地区的 SU7 后驱长续航智驾版官方指导价 21.59 万元,优惠后经销商报价约 21.59 万元,叠加平台补贴 168 元和政府补贴 1.8 万元,实际购车成本可进一步降低。而 SU7 Ultra 作为高端车型,黄山地区的优惠较少,主要以赠送碳纤维套件、终身免费智驾等权益为主,现金优惠幅度有限。
对于预算有限的用户,建议优先考虑基础版 SU7,其配置已能满足日常使用需求,且性价比优势明显。若追求极致性能,SU7 Ultra 在赛道体验和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值得关注,但需权衡品牌溢价和后续使用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