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技术与产品创新
- 制造工艺突破
小米在汽车制造领域推出超级大压铸技术(HyperCasting),自主设计 9100 吨锁模力的压铸设备集群,实现 72 合 1 一体化压铸后地板,减少 840 处焊接点,车身减重 17%,车内降噪 2 分贝,并通过三段式防撞设计降低维修成本。此外,小米自研的泰坦合金材料经 1550 次打样,结合国家级实验室 AI 仿真系统筛选,达到高强度、高韧性、高流动性的性能标准,是国内唯一拥有量产自研合金材料授权专利的汽车厂商。
- 三电系统与智能化
- 电池技术:SU7 标准版搭载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73.6kWh),Pro 版和 Max 版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94.3kWh/101kWh),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10%-80% 仅需 19 分钟。
- 电机与底盘:SU7 Ultra 搭载自研四电机系统,综合马力达 2054PS,支持原地掉头、圆规掉头等功能;智能底盘预研技术包括全主动悬架(调节速度为空气弹簧 100 倍)、48V 线控制动 / 转向系统,原生支持完全自动驾驶。
- 智能驾驶:小米自动驾驶团队规模超千人,投入超 47 亿元,测试里程突破 1000 万公里。2025 年 4 月,前图森中国 CTO 王乃岩加盟,推动端到端技术路线,城市 NOA 功能已在 10 城推送。
- 生态融合
小米 SU7 搭载 16.1 英寸中控屏,支持小米生态设备联动,如远程控制智能家居、手机无感解锁等。2025 年计划将 AI 研发投入提升至 70-80 亿元,重点开发语言大模型、多模态模型,并落地智能座舱和驾驶场景。
二、产品矩阵与市场表现
- 已上市车型
- SU7:定位 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2024 年 3 月 28 日上市,售价 21.59-29.99 万元。2025 年 Q1 销量 75,869 辆,位列中国轿车销量第四,超越特斯拉 Model 3(52,718 辆)。用户反馈显示,其颜值、动力(3 秒级零百加速)和智能座舱获好评,但后排空间和底盘舒适性存在提升空间。
- 即将上市车型
- YU7:首款纯电 SUV,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691 马力),续航超 800km,采用隐藏式门把手、五幅轮毂等设计,定位家庭用户市场。
三、产能与供应链布局
- 生产基地
- 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 4 月投产,2025 年 4 月启动双班模式,日产能提升至 400 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武汉基地规划中,形成 “南北双基地” 格局。
- 供应链合作:电池供应商包括宁德时代、弗迪;电机由联合电子、苏州汇川提供,部分车型采用自研电机;与北汽蓝谷、奇瑞等车企洽谈代工合作。
- 政策与风险应对
针对工信部对智能驾驶宣传的监管趋严,小米调整话术,强调 “辅助驾驶” 定位,并加强用户安全教育。2025 年 4 月 SU7 高速事故后,官方澄清起火原因为撞击导致电池受损,非自燃,并推动电池安全技术升级(如 CTB 电芯倒置设计)。
四、财务与研发投入
- 财务表现:2024 年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净亏损 62 亿元,四季度亏损收窄至 7 亿元,毛利率提升至 20.4%。小米集团全年研发投入 1050 亿元,2025 年计划超 300 亿元,其中汽车业务占比显著。
- 融资与战略:小米汽车暂无独立融资计划,依赖集团资金支持。雷军提出 “15-20 年进入全球前五车企” 目标,2027 年计划出海,首站或为东南亚市场。
五、行业地位与未来挑战
小米汽车凭借高性价比、生态整合和技术创新,快速跻身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但面临的挑战包括:
- 市场竞争:特斯拉 Model 3 降价、比亚迪汉 EV 升级、华为智选车扩张,加剧 20-30 万元价格带竞争。
- 产能爬坡: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需产能提升至 3 万辆 / 月,供应链管理压力增大。
- 品牌认知:从手机跨界造车,需持续强化用户对汽车安全与可靠性的信任。
总结
小米汽车科技通过全栈自研技术、生态协同和快速迭代,已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其首款车型 SU7 的热销验证了 “科技平权” 策略的有效性,而 YU7 的推出将进一步拓展市场覆盖。未来,如何平衡研发投入与盈利、应对政策监管变化,以及在全球化竞争中突围,将是小米汽车的关键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