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产资质与制造环节的合作
- 初期生产资质借用
小米 SU7 在工信部申报时,生产企业标注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北汽越野)。这是因为小米在自建工厂(北京亦庄超级工厂)投产前,需借助北汽的生产资质完成合规流程。实际生产仍由小米自建工厂负责,北汽仅提供资质支持,而非长期代工。
- 自建工厂主导生产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位于北京亦庄,分两期建设。一期工厂于 2023 年竣工,2024 年 4 月正式交付小米 SU7;二期工厂计划 2025 年建成,年产能规划 30 万辆。工厂采用自研免热处理合金材料 “泰坦合金” 和大压铸岛集群技术,实现车身一体化压铸,生产效率和质量均由小米自主把控。
二、供应链与核心技术合作
小米汽车在电池、电机、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了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
- 电池与能源系统
- 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Max 提供三元锂电池,采用 800V 高压平台技术,支持快速充电,并合作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助力刷新纽伯格林北环赛道四门电动车最快圈速记录。
- 比亚迪(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电池,覆盖中低端车型,以高性价比和成熟技术成为核心供应商。
- 驱动与底盘系统
- 汇川技术:旗下汇川联合动力为小米 SU7 提供驱动电机,适配不同车型版本,确保高效动力输出。
- 拓普集团:供应空气悬架系统,提升车辆舒适性和操控性。
- 大陆集团:提供高性能制动系统和电子驻车系统。
- 智能驾驶与座舱
- 禾赛科技:为小米 SU7 Pro 及 Max 车型搭载超高清远距激光雷达 AT128,支持 L2-L4 级自动驾驶。
- 光庭信息:提供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优化人机交互体验。
- 高通:提供骁龙 8295 芯片,支持多域融合和 AI 算力,与小米澎湃 OS 深度适配。
- 其他关键零部件
- 蓝思科技:供应中控屏、仪表盘等内饰件。
- 保隆科技:提供胎压监测系统和储气罐。
- 星源卓镁:开发镁合金支架,实现车身轻量化。
三、生态与充电网络合作
- 充电补能联盟
2024 年 12 月,小米与蔚来、小鹏、理想达成充电网络合作,接入超 2.9 万个充电桩(蔚来 1.4 万 + 小鹏 9000 + 理想 6000),支持小米汽车 APP 扫码充电和即插即充服务。这一合作旨在提升用户补能便利性,而非整车制造层面的联合。
- 技术生态协同
小米与华为、英特尔等企业在车联网、芯片等领域展开合作,例如:
- 华为:共同推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研发。
- 英特尔:在自动驾驶芯片和传感器融合方面探索合作。
四、争议与误解澄清
- “合资公司” 传闻
有媒体曾提到小米与长安汽车成立合资公司 “小米之家汽车”,但未找到官方确认或实际业务落地的证据。目前小米汽车的合资合作主要集中在供应链和技术领域,而非与其他车企成立整车制造合资公司。
- 代工生产的局限性
尽管初期借用北汽资质,但小米自建工厂的产能已逐步释放。2024 年 4 月,小米 SU7 首批交付仪式在自建工厂举行,标志着其生产体系的独立性。未来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将进一步摆脱对外部代工的依赖。
总结
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SU7是小米自主研发的成果,其核心合作集中在供应链与技术生态领域,而非与其他汽车品牌联合造车。通过整合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禾赛科技等头部供应商的资源,以及自建工厂的生产能力,小米正逐步构建起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未来,随着技术积累和产能扩张,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