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产能建设与供应链管理正经历快速迭代,其发展路径既展现了新势力的爆发力,也暴露了传统制造业的长周期规律。以下从工厂布局、产能爬坡、供应链挑战及未来规划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工厂布局:双基地投产与南北协同
- 北京亦庄工厂
- 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双班生产和产线优化,实际月产能已达 2.4 万辆,2024 年交付 13.68 万辆,产能利用率接近 200%。当前主要生产 SU7 系列,产线自动化率超 91%,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
- 二期工厂:扩建后面积翻倍至 105 公顷,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总产能达 30 万辆。二期工厂将聚焦 YU7 车型,初期月产能目标 1.2 万辆,年底前有望提升至 2 万辆。
- 产能瓶颈:尽管一期工厂超负荷运转,SU7 订单仍积压超 17 万辆,交付周期延长至 35 周以上。
- 武汉工厂
- 智能家电工厂:2025 年 9 月提前投产,聚焦空调、冰箱等家电,与汽车产能无直接关联。
- 汽车工厂: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 2000 亩,预计 2026 年启动建设,目标年产能 50 万辆,辐射华中市场。该工厂可能采用 “代工 + 自建” 模式,利用东风云峰工厂闲置产能(年产能 30 万辆)过渡。
二、产能爬坡:从极限生产到效率革命
- 现有产能极限
- 北京一期工厂通过 24 小时双班制、产线调优(如减少换模时间),月产能达 2.4 万辆,但设备维护压力增大,故障率上升约 15%。
- 2025 年 1-4 月,SU7 月均交付 2.2 万辆,SU7 Ultra 新增订单超 5 万辆,产能缺口持续扩大。
- 二期工厂增量
- 二期工厂投产后,预计 2025 年贡献 6 万辆产能,全年总交付量目标 35 万辆。但需预留 1-2 个月设备调试期,实际产能释放可能延迟至 Q3。
- 效率对标
- 小米 SU7 生产节拍 76 秒 / 台,优于问界(105 秒)但落后于特斯拉(45 秒)。通过引入 AI 质检、数字孪生技术,计划 2025 年底将生产节拍缩短至 60 秒。
三、供应链挑战:电池混装与品控风险
- 电池供应
- 双供应商体系:SU7 标准版随机混装比亚迪刀片电池(弗迪)和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Pro/Max 版固定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
- 产能制约:宁德时代优先保障特斯拉、比亚迪订单,小米电池月供应量约 2 万套,导致 SU7 Max 交付周期长达 30 周。
- 安全争议:2025 年 3 月 SU7 事故引发电池供应商责任争议,宁德时代否认涉事,加剧供应链透明度质疑。
- 关键零部件
- 芯片:车规级芯片依赖英飞凌、地平线,受全球产能波动影响,ECU 芯片交付周期延长至 26 周。
- 电机:汇川技术 V6s 电机产能爬坡缓慢,SU7 Ultra 高性能版因电机供应不足,交付延迟至 9-12 周。
四、未来规划:产能扩张与生态协同
- 短期(2025 年)
- 产能目标:通过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全年交付 35 万辆,其中 SU7 占 25 万辆,YU7 占 10 万辆。
- 供应链优化:与比亚迪深化合作,2025 年 Q2 引入刀片电池 2.0 版本,能量密度提升 10%;自建电池 Pack 产线,缓解外部供应压力。
- 中期(2026-2027 年)
- 武汉工厂投产:2026 年启动武汉汽车工厂建设,2027 年实现年产能 50 万辆,重点生产 SU7 改款及 SUV 车型。
- 技术升级:2026 年量产固态电池车型,续航突破 1000 公里;采用 9100T 压铸机,车身零部件减少 70%。
- 长期(2030 年)
- 全球布局:计划在印度、欧洲建设工厂,2030 年实现年产能 200 万辆,跻身全球前五车企。
五、用户关切:交付周期与产能匹配
- 当前交付现状
- SU7 标准版交付周期 35-38 周,Pro 版 33-36 周,Max 版 28-31 周,较 2024 年延长 3-5 周。
- SU7 Ultra 因电机和电池供应限制,交付周期 9-12 周,较原计划延长 2 周。
- 产能提升预期
- 2025 年 Q3 北京二期工厂达产后,月产能将突破 3.5 万辆,交付周期有望缩短至 20 周以内。
- 武汉工厂 2027 年投产后,SU7 订单积压问题将彻底缓解,新车型交付周期可控制在 12 周内。
总结
小米汽车的产能建设呈现 “高增长与高风险并存” 的特征:北京工厂通过极限生产支撑短期交付,但设备损耗和品控压力不容忽视;武汉工厂的落地将重构产能格局,但代工模式可能影响供应链自主性。未来两年,小米需在产能扩张、供应链垂直整合、品控体系建设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实现从 “流量品牌” 到 “制造巨头” 的跨越。对于消费者而言,2025 年 Q3 将是交付周期改善的关键节点,而武汉工厂的进展将决定小米能否在 2026 年跻身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