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自 2021 年正式启动造车计划至今,已走过四年零一个月的发展历程。以下从关键时间节点、产品布局、市场表现及未来规划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时间线梳理:从战略布局到规模交付
- 战略启动阶段(2021 年 3 月 - 2022 年)
2021 年 3 月 30 日,雷军宣布小米集团成立全资子公司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首期投资 100 亿元,计划十年投入 100 亿美元。同年 9 月 1 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 100 亿元,雷军任法定代表人。2022 年 3 月,研发团队规模突破 1000 人,工厂建设启动,自动驾驶技术进入路测阶段。
- 产品研发阶段(2023 年)
2023 年 12 月 28 日,首款车型小米 SU7 亮相,定位 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搭载 800V 高压平台、双电机四驱系统及 Xiaomi HyperOS 系统,售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截至 2023 年底,小米汽车累计申请超 700 项专利,覆盖自动驾驶、电池管理等核心领域。
- 量产交付阶段(2024 年 - 2025 年)
2024 年 3 月 28 日,小米 SU7 正式上市,首月订单突破 5 万台,全年累计交付 13.68 万辆,成为 20 万 + 纯电轿车销冠。2025 年 2 月,旗舰车型 SU7 Ultra 上市,售价 52.99 万元起,搭载三电机系统,零百加速 1.98 秒,对标保时捷 Taycan。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累计交付突破 20 万辆,全国门店达 235 家,覆盖 65 个城市。
二、技术突破与产品矩阵
- 核心技术积累
- 智能驾驶:自研 Xiaomi Pilot 3.0 系统,配备激光雷达 + 11 颗摄像头 + 5 颗毫米波雷达,支持城市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计划 2025 年通过 OTA 升级至 L3 级。
- 三电技术:V8s 电机转速达 27,000rpm,功率密度超特斯拉同级别电机;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SU7 Max 版 CLTC 续航突破 900 公里。
- 生态整合:车机系统深度联动米家生态,支持手机、平板、家居设备无缝控制,AI 语音助手 “小爱同学” 可识别复杂指令。
- 产品矩阵扩展
- 轿车领域:SU7 系列已形成标准版(21.59 万)、Pro 版(24.59 万)、Max 版(29.99 万)、Ultra 版(52.99 万)的价格梯度,覆盖 20 万 - 50 万元市场。
- SUV 布局:第二款车型 YU7(内部代号 “昆仑”)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轴距 3000mm,续航超 820 公里,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对标特斯拉 Model Y。
- 技术储备:2026 年计划推出固态电池车型,续航突破 1000 公里;二代平台支持增程式电动技术。
三、市场表现与挑战
- 销量与产能
- 2024 年 SU7 系列锁单量超 24.8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全年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
- 北京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届时总产能将达 60 万辆 / 年。
- 用户画像与竞争策略
- 用户结构:29% 用户来自 BBA 置换,28% 为女性用户,51.9% 使用苹果设备,形成跨圈层影响力。
- 错位竞争:以 “高端性价比” 切入市场,SU7 标准版打破 20 万元价格壁垒,Ultra 版以 52.99 万元挑战豪华品牌性能车。
- 挑战与应对
- 产能瓶颈:订单积压超 10 万份,交付周期长达 40-50 周,通过双班生产、二期工厂加速建设缓解压力。
- 舆论危机:2025 年 3 月安徽高速事故后,推出 “智驾学堂” 用户教育机制,强化安全培训,提升系统可靠性。
四、未来规划与行业影响
- 全球化布局
2025 年启动海外市场拓展,首站亮相 MWC 2025,计划进入欧洲、东南亚市场,复制手机出海路径。
- 生态补能网络
2025 年目标建成 500 + 座超充站,峰值功率 600kW,兼容 800V/400V 车型;车家互联功能支持到家前自动开启空调、灯光。
- 行业地位
2025 年 2 月,小米集团市值突破 1.07 万亿港元,超越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三大车企(仅次于特斯拉、丰田),其 “互联网思维 + 制造业” 模式正在重塑汽车产业格局。
从宣布造车到跻身全球车企市值前三,小米汽车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从 “跨界玩家” 到行业颠覆者的蜕变。其发展历程不仅展现了小米在技术研发、供应链整合、市场策略上的能力,也为传统车企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考范式。未来,随着产能释放、技术迭代与全球化推进,小米汽车有望在智能电动汽车赛道持续书写增长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