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小米房车的现状:智能生态赋能旅居场景
- 早期探索:为粉丝定制的智能房车
2021 年,小米曾为粉丝打造一款小米智能房车,集成了 60 余件小米智能家居设备,包括智能语音控制、安防系统、米家家电等。这款车基于第三方底盘改装,更像是小米生态链技术的展示平台,而非量产产品。
- 合作深化:车小米与吉利远程的新能源房车
2023 年,小米生态链企业车小米与吉利远程商用车合作推出IIFAA 智能房车,定位增程式新能源 C 型房车。其核心亮点包括:
- 动力系统:搭载沃尔沃 1.5T 增程器 + 25.9kWh 电池,综合续航 700km,支持 1 小时快充和太阳能光伏板补电。
- 智能座舱:集成 IIFAA 数字车钥匙(金融级安全认证)、20 余项乘用化配置(如自动驻车、盲区监控),支持手机 APP 远程控制水电、家电等。
- 空间设计:提供三种车型(无拓 / 侧拓),满足 6 人旅居需求,配备美的空调、4K 电视、洗烘一体机等高端配置。
这款房车更接近量产产品,但市场推广力度有限,主要面向高端旅居用户。
- 技术延伸:第三方改装方案
2025 年,程力集团推出小米 SU7 纯电动房车升级方案,基于小米 SU7 轿车底盘改造,提供豪华内饰、太阳能充电、智能扩展舱等选装服务。这类方案属于第三方改装,并非小米官方产品,但反映了市场对小米技术的认可。
二、小米的战略逻辑:生态链与场景创新
- 智能生态的 “移动化” 延伸
小米的核心优势在于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家居生态,而房车作为 “移动的家”,天然适合整合小米的智能设备(如空调、冰箱、安防系统等)。通过语音控制、APP 联动等功能,小米试图打造 “车家一体” 的旅居体验。
- 避开传统房车市场的竞争
国内房车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2025 年销量预计仅 1.65 万 - 1.72 万辆,且以低价宿营车为主。小米若直接进入,需面对上汽大通、宇通等传统厂商的竞争。因此,小米选择通过生态链合作和技术赋能切入,降低初期投入风险。
- 为新能源汽车铺路
房车对能源管理、智能化要求较高,小米可通过房车项目积累三电技术(如增程式系统、太阳能储能)和智能座舱经验,为未来的新能源乘用车(如 2026 年计划推出的增程 SUV N3)提供技术储备。
三、未来可能性:从定制到量产的挑战
- 短期:深化合作,推出细分市场产品
- 新能源房车:结合小米 SU7 的纯电平台,开发轻量化电动房车,主打城市周边短途旅居市场。
- 智能露营车:针对年轻群体,推出 10 万 - 20 万元级宿营车,集成小米生态链设备(如投影仪、便携冰箱),降低房车使用门槛。
- 长期:自研底盘,打造 “小米式” 房车
- 技术整合:将小米汽车的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等技术应用于房车,提升驾驶体验。
- 价格下探:利用小米的供应链优势,将房车价格控制在 30 万元以内,与传统厂商形成差异化竞争。
- 风险与挑战
- 资质与产能:房车生产需专用资质,小米需通过合作或收购解决;现有产能集中于乘用车,房车可能面临资源分配问题。
- 市场教育:国内房车文化尚未普及,营地配套不足,小米需投入资源推动市场认知。
四、用户选择建议
- 关注车小米 IIFAA 房车:若预算充足(预估 50 万 - 80 万元),且追求智能化旅居体验,可考虑这款增程式房车,其水电配置和智能生态在同类产品中具有优势。
- 第三方改装方案:若偏好小米 SU7 的造型,可通过程力集团等第三方改装,但需注意售后和质量保障。
- 等待小米官方动作:若期待小米自研房车,可关注 2026 年后的动向,尤其是增程技术和智能底盘的落地情况。
总结
小米在房车领域的布局以生态链合作和技术赋能为主,短期内不会成为其核心业务。但通过房车项目,小米既能探索智能场景的边界,又能为新能源汽车积累技术,可谓 “一箭双雕”。对于消费者而言,若追求极致的智能化旅居体验,现有合作产品已具备一定吸引力;若期待小米官方量产房车,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