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产能爬坡核心进展
- 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在即
小米汽车位于北京通州马驹桥镇的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中旬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 月或 8 月正式投产。该工厂占地面积 53.1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小米汽车整体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较一期工厂的 15 万辆设计产能实现翻倍。
- 产能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
雷军在 2025 年 3 月宣布,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较原计划增长 16.7%。这一调整基于两方面支撑:
- 订单需求旺盛: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已超 20 万辆,3 月单月交付量达 2.9 万辆,接近 3 万辆,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
- 供应链优化:一期工厂通过双班生产、产线自动化改造(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每小时产能 40 辆),实际产量已突破设计产能,月均产能达 2.4 万辆。
二、产能布局与供应链支撑
- 南北双基地战略
除北京工厂外,小米汽车在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建设第二生产基地,占地面积约 2000 亩,预计 2025 年底前投产。该基地将与北京工厂形成协同,辐射华中及南部市场,进一步分散供应链风险并缩短交付周期。
- 供应链垂直整合
小米通过投资布局核心供应链环节,例如:
- 轻量化材料:入股蜂窝铝镁合金型材研发商,实现车身减重 15%,降低制造成本 18%。
- 电池供应:与弗迪电池合作确保刀片电池优先供应,结合轻量化设计,SU7 Ultra 续航提升 12%。
- 智能驾驶:与凯众股份等企业合作开发线控制动系统,2025 年智能驾驶方案量产将提升单车附加值。
三、产能释放的挑战与应对
- 短期产能瓶颈
尽管二期工厂即将投产,但 2025 年上半年仍面临产能爬坡压力。目前小米仍积压超 10 万辆订单,主要受限于一期工厂的极限产能(月均 2.4 万辆)。为缓解压力,小米已启动以下措施:
- 产线弹性调整:通过摩德纳智能制造平台实时监控 3000 余家供应商产能,动态切换订单分配。
- 共享产能合作:计划利用武汉东风云峰工厂 30 万辆闲置产能,与岚图汽车共享产线。
- 长期技术壁垒
小米在技术研发上持续加码,2025 年计划投入超 300 亿元,重点突破电驱系统、智能驾驶等领域。例如,SU7 Ultra 搭载的三电机系统峰值马力达 1548PS,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树立高端性能标杆。技术突破将提升产品竞争力,为后续产能释放提供市场支撑。
四、行业对比与市场预期
- 新势力产能对标
小米汽车的产能扩张速度在新势力中处于领先地位。例如,理想汽车 2025 年 3 月交付量为 2.5 万辆,小鹏汽车为 2.1 万辆,而小米已接近 3 万辆。若全年 35 万辆目标达成,小米将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
- 资本市场预期
机构预测小米汽车 2025 年净利润贡献将达 120 亿元,对应单辆毛利率约 18.5%。随着产能释放和供应链优化,小米汽车的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改善。
总结
小米汽车当前产能已进入 “一期满产 + 二期待投” 的关键阶段,2025 年下半年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及武汉基地建设,年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支撑 35 万辆交付目标。其核心优势在于快速的工厂建设速度(二期工厂从拿地到验收仅 10 个月)、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以及通过技术投入构建的产品竞争力。不过,产能爬坡的实际效果仍需观察供应链稳定性及市场需求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