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动力电池与能源技术:宁德时代成 “深度绑定”
作为小米 SU7 系列的核心供应商,宁德时代不仅提供麒麟电池包(支持 800V 高压快充,5 分钟补能 200 公里),还与其联合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助力小米 SU7 刷新纽北赛道记录。双方的合作已从单一的电池供应升级为技术共研,例如宁德时代的 CTP(Cell to Pack)无模组技术降低了电池包体积,提升小米汽车的空间利用率。此外,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研发也可能为小米未来的入门级车型提供低成本解决方案。
二、生产制造:北汽蓝谷仍是 “潜力股”
尽管小米自建的北京亦庄工厂已实现月产 2 万辆,但产能爬坡阶段仍需外部支持。2023 年小米与北汽蓝谷就代工事项展开深入洽谈,后者作为国内首个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其极狐品牌的制造经验和产能储备具有吸引力。若小米未来推出中低端车型,可能通过北汽蓝谷的工厂实现快速量产,避免自建产线的重资产投入。此外,北汽蓝谷与华为合作的鸿蒙智行体系,也可能为小米提供智能座舱的技术借鉴。
三、充电网络:特来电与蔚来构建 “双支柱”
小米充电地图已接入超 102 万根充电桩,其中特来电作为国内最大的公域充电桩运营商,贡献了核心资源。双方合作不仅限于充电桩接入,还可能在 V2G(车网互动)、光储充一体化等领域探索。同时,小米与蔚来达成充电网络互通,用户可通过小米 App 使用蔚来的 14000 + 充电桩,这一合作既提升补能便利性,也为未来电池技术共享埋下伏笔。此外,小米与国家电网的合作可能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布局专属充电站,强化长途出行体验。
四、智能驾驶:自研为主,外部合作为辅
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采取 “自研 + 投资” 双轨策略:
- 内部投入:2024 年 8 月收购深动科技,补强高精地图与定位技术;计划 2025 年 Q3 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 SU7 Max 版,采用 “纯视觉 + 激光雷达” 融合方案,解决夜间复杂场景识别问题。
- 外部合作:与百度 Apollo 在高精地图领域的合作可能性较高,后者的城市道路数据可弥补小米纯视觉方案的短板;此外,小米投资的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激光雷达厂商,也可能在硬件供应上深化合作。
五、智能座舱:鸿蒙生态 “曲线接入”
尽管小米与华为在手机领域竞争激烈,但在汽车生态上呈现 “竞合” 态势:
- 技术适配:小米招聘鸿蒙工程师,推动米家 App 与鸿蒙系统的兼容性,未来或实现车家互联功能的无缝对接。
- 硬件合作:华为的 AR-HUD、车载音响等组件可能通过第三方供应商间接进入小米供应链,例如哈曼卡顿为小米 SU7 提供音响系统,而华为与哈曼有深度合作。
- 系统协同:小米澎湃 OS 与鸿蒙的底层技术互通(如分布式能力),可能在跨设备交互上达成默契,例如手机导航一键同步至车机。
六、供应链与零部件:本土企业主导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呈现 “国产替代 + 垂直整合” 特点:
- 核心部件:汇川技术提供驱动电机,拓普集团供应空气悬架,蓝思科技生产中控屏,这些企业均为国产细分领域龙头。
- 芯片与软件:高通骁龙 8295 芯片支撑智能座舱,百度 Apollo 提供部分算法优化,光庭信息开发车载操作系统。
- 轻量化材料:星源卓镁的镁合金支架、华域汽车的铝合金车身件,帮助小米汽车实现减重与成本控制。
七、未来潜在合作方向
- 车路云协同:参与北京、合肥等地的智慧城市试点,通过 V2X 技术获取实时路况数据,提升智驾安全性。
- 国际市场:与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的政府合作,推动小米汽车出口,同时探索本地化生产。
- 能源服务:与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合作,布局家庭储能系统,构建 “车 - 家 - 电网” 能源闭环。
总结:生态链思维下的合作逻辑
小米汽车的合作策略始终围绕 “技术互补、生态共赢” 展开:
- 短期:依赖宁德时代、特来电等成熟伙伴,快速构建产品竞争力;
- 中期:通过自研与投资强化核心技术(如电池、智驾),减少对外依赖;
- 长期:推动跨品牌生态融合(如鸿蒙、CarWith),打造 “手机 - 汽车 - 家居” 超级互联体验。
这种 “拿来主义 + 自主创新” 的模式,既避免了从零开始的风险,也为小米在智能汽车赛道的差异化竞争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