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智能驾驶系统可靠性存疑
- 复杂场景下的识别缺陷
小米 SU7 的 NOA(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在施工路段、异形障碍物(如临时路障、水马)识别上存在不足。2025 年 3 月安徽铜陵高速事故中,车辆因未及时识别施工改道导致碰撞起火,暴露了系统对非标准障碍物的感知能力不足。此外,夜间雨雾天气下,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性能衰减显著,AEB(自动紧急制动)响应距离缩短 37%,存在安全隐患。
- 人机交互设计矛盾
系统预警与驾驶员接管时间不匹配。例如,事故中从检测到障碍物到碰撞仅 2-4 秒,而人类驾驶员完成有效接管最快需 2.3-2.6 秒,夜间高速环境下更难及时反应。部分用户还通过 “欺骗” 方向盘扭矩传感器(如用矿泉水瓶固定)绕过注意力监测,存在滥用风险。
- 过度营销引发认知错位
小米将 L2 级辅助驾驶宣传为 “高阶智驾”,导致用户对系统能力误判。例如,2024 年 11 月曾出现 70 多起自动泊车故障,车辆在识别车位后仍发生剐蹭或碰撞,最终通过 OTA 召回修复。
二、售后服务网络覆盖不足
- 网点分布不均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服务中心仅覆盖 33 个城市,且集中在省会和一线城市。例如,湖北省仅武汉有售后点,湖北车主补漆需往返 700 公里;上海车主维修需排队半个月,凌晨抢号现象普遍。
- 服务资源紧张
随着销量增长(2025 年计划交付 35 万辆),售后压力凸显。部分车主反映,维修时不提供代步车,且配件供应周期长。例如,小米 SU7 Ultra 车主更换轮胎需等待 2900 元配件,虽免除工时费但仍影响体验。
- 用户教育缺失
部分车主对车辆应急功能(如机械应急拉手)不熟悉。安徽事故中,家属质疑车门无法打开,而小米称车门可通过机械拉手解锁,但未有效普及相关操作指导。
三、续航与充电体验待优化
- 实际续航与标称值差异
小米 SU7 Max 标称 CLTC 续航 800km,但低温环境下(-10℃)实测续航衰减至 421km(达成率 52.6%),高速行驶(120km/h)续航仅 512km(达成率 73%),与特斯拉 Model 3(低温达成率 75%)相比差距明显。
- 充电兼容性问题
标准版和 Pro 版采用 400V 平台,在普通充电桩上充电功率仅 110kW,而 Max 版 800V 平台可实现 300kW 超充,但需匹配特定充电桩。部分用户反映,第三方充电桩兼容性不足,导致充电效率不稳定。
- 电池管理争议
2024 年 6 月有媒体测试发现,标称 73.6kWh 电池的标准版实际充电量达 87.86kWh,引发 “反向虚标” 质疑。小米解释为测试标准差异,但仍未完全消除用户疑虑。
四、配置与空间设计的妥协
- 版本差异显著
入门版与顶配版硬件差距大:标准版无激光雷达,仅支持高速 NOA;Pro 版和 Max 版才配备 800V 平台、空气悬架等。此外,HUD、电吸门等配置仅顶配可选,削弱了 “性价比” 优势。
- 后排空间局促
轴距 3000mm 的 SU7,后排头部空间不足,身高 180cm 以上乘客易顶头;座椅坐垫偏短,大腿支撑不足,长途乘坐舒适性差。相比之下,特斯拉 Model 3 后排腿部空间更优。
- 内饰材质争议
部分车型采用碳钢车身和织物顶棚,与宣传的 “豪华感” 存在差距。例如,入门版内饰塑料感较强,而顶配版 Nappa 真皮仅覆盖座椅打孔区域,整体质感不如同价位竞品。
五、品牌与质量稳定性挑战
- 行业经验不足
小米作为跨界车企,在汽车制造、供应链管理上缺乏积累。例如,2024 年 11 月因软件策略问题召回 3 万余辆 SU7 标准版,涉及自动泊车功能故障,暴露了初期品控问题。
- 保值率不确定性
作为新品牌,小米汽车的长期可靠性和二手车保值率尚未经市场验证。当前新能源车平均保值率约 50%,而小米 SU7 预估保值率或低于传统品牌(如特斯拉 Model 3 约 60%-70%)。
- 用户口碑分化
尽管部分车主认可其智能生态和性能,但也有用户批评 “售后推诿”“系统卡顿”。例如,2024 年车质网数据显示,SU7 服务投诉占比 21%,主要集中在 “问题不解决” 和 “配件等待久”。
总结:理性看待优缺点
小米 SU7 凭借 21.59 万起售价、800V 超充、生态互联等亮点,在 20 万级市场具备竞争力,但上述缺点也需用户谨慎权衡。若注重性价比和科技体验,可选择 Pro 版或 Max 版;若对安全冗余、售后服务有更高要求,建议对比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等成熟车型。未来随着产能提升和售后网络完善,小米汽车有望逐步改进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