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技术应用:17 处碳纤维套件实现轻量化革命
小米 SU7 Ultra 全车共采用17 处碳纤维套件,覆盖车顶、尾翼、座椅背板、中控台饰板等关键部位,总面积达5.5 平方米,减重效果显著。其中:
- 碳纤维车顶采用航空级热压罐工艺,面积达1.7 平方米,减重 12kg,同时通过优化结构降低车辆重心,提升操控稳定性。
- 碳纤维固定大尾翼翼展 1560mm,弦长 240mm,在高速行驶时可产生285kg 下压力,接近顶级超跑水平,显著增强高速过弯的抓地力。
- 全车覆盖件(如前唇、侧裙、扩散器等)均采用碳纤维材质,配合复合材料底盘件,整车减重超 500kg,车身重量仅 1900kg,相比普通版 SU7 减重 305kg。
这些设计不仅提升了车辆性能,还通过24K 金碳纤维车标、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等细节强化了豪华感与科技感。
二、性能表现:赛道级数据验证技术实力
碳纤维的轻量化优势直接转化为性能突破:
- 加速与续航: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最大马力 1548PS,0-100km/h 加速仅需 1.97 秒。碳纤维应用使车辆推重比提升,赛道实测续航相比未选装碳纤维尾翼的版本减少 30km(CLTC 工况 600km vs 630km),但换取了更极致的操控性能。
- 赛道记录:在上海国际赛车场,SU7 Ultra 以2 分 9 秒 944的成绩刷新量产车最快圈速,比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快 1.84 秒,展现了碳纤维对车身刚性和空气动力学的优化作用。
- 热管理:碳纤维车顶的隔热性能优于传统玻璃天幕,实测暴晒 3 小时后车内温度降低 6℃,提升了驾乘舒适性。
三、供应链布局:国产碳纤维产业链协同突破
小米 SU7 Ultra 的碳纤维供应链体现了国产化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逻辑:
- 核心供应商:沃特股份是小米汽车碳纤维的核心供应商,其碳纤维及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应用于 SU7 Ultra 的覆盖件,单车用量超 710kg,对应价值量超 7.1 万元。若年销量达 10 万台,沃特股份的碳纤维业务营收增量或超 70 亿元。
- 材料技术:采用 48K 大丝束碳纤维技术,通过干喷湿纺工艺提升单线产能 30%,成本降低 15%。中复神鹰、吉林化纤等企业提供高性能原丝,实现了国产碳纤维从 “高端装饰” 到 “性能核心” 的转型。
- 生产工艺:瑞鹄模具等企业通过热压罐工艺实现碳纤维部件的量产,解决了复杂形状件的生产难题,但也面临产能瓶颈,导致 SU7 Ultra 交付周期延长 20 周。
四、行业影响:推动碳纤维从 “奢侈品” 到 “性能标配”
小米 SU7 Ultra 的碳纤维应用加速了行业趋势:
- 成本下降:48K 大丝束碳纤维的量产使材料成本降低,配合热塑性复合材料技术,未来碳纤维有望在 20-30 万元价格段车型中普及。
- 技术扩散:比亚迪仰望 U9、极氪 001 FR 等国产高端车型也在加大碳纤维使用,推动行业向轻量化、高安全方向演进。小米的技术路径为后来者提供了 “性能 + 豪华” 的双轮驱动模式。
- 用户教育:通过限时免费选装(如 4 月购车可获 15 件碳纤维部件)和个性化改装(如 21 处碳纤维套件),小米培养了消费者对碳纤维价值的认知,甚至出现二手市场溢价 8 万元的现象。
五、争议与挑战:性能与实用性的平衡
尽管碳纤维带来显著优势,但其应用仍面临争议:
- 维修成本:碳纤维部件易脆性断裂,损坏后需整体更换,如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维修成本高达数万元,官方建议通过保险或延保减轻用户负担。
- 产能瓶颈:复杂工艺导致 SU7 Ultra 碳纤维部件交付延迟,小米通过扩产(如购置武汉工厂)和供应链优化(如与沃特股份合作)逐步缓解压力。
- 市场定位:SU7 Ultra 标准版售价 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碳纤维选装进一步推高成本,如何在性能与性价比间找到平衡点仍是挑战。
总结:碳纤维重塑小米汽车的高端形象
小米 SU7 Ultra 的碳纤维应用不仅是材料技术的突破,更是品牌向上的战略选择。通过与国产供应链协同创新,小米以 “不计成本” 的方式将碳纤维从 “奢侈品” 转化为 “性能标配”,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树立了新标杆。未来,随着成本下降和技术迭代,碳纤维有望在更多小米车型中普及,推动国产汽车材料技术的全面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