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旗下核心车型的行驶里程数据已全面覆盖不同动力类型和使用场景,以下从官方数据、实测表现、技术支撑及竞品对比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官方续航数据:CLTC 标准下的里程天花板
- 小米 SU7 系列
- 后驱标准长续航智驾版:搭载 94.3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70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
- 后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Pro 版:升级至 101.7kWh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CLTC 续航 830 公里,零百加速 5.7 秒,配备激光雷达和城市 NOA 功能。
- 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Max 版:双电机四驱系统,CLTC 续航 800 公里,搭载碳化硅电控技术,高速能耗降低 15%。
- 赛道版:三电机狂暴输出,CLTC 续航 620 公里(赛道模式),897V 架构 + 5.2C 倍率充电,11 分钟完成 10%-80% 补能。
- 小米 YU7 系列
- 新增 835 公里续航版本:2025 年 4 月工信部备案,搭载 101.7kWh 电池,电能消耗量 13.3kW・h/100km,整备重量 2315kg,成为目前小米续航最长的量产车型。
- 其他版本:包括 820km、810km、725km 等 CLTC 续航选项,覆盖不同用户需求。
二、实测续航表现:从城市通勤到极端环境
- 日常使用
- 市区工况:小米 SU7 标准版在城市道路(含空调、音乐)的续航达成率约 85%,实际可行驶 595 公里,满足一周通勤需求。
- 高速工况:以 110km/h 时速行驶,空调开启状态下,小米 SU7 实测续航 490 公里,达成率 70%,优于特斯拉 Model 3(340 公里)和极氪 007(405 公里)。
- 极端环境测试
- 寒冷区(-20℃~-25℃):小米 SU7 四驱 Max 版在 50% 高速 + 50% 低速工况下,实测续航 385 公里,达成率 47.5%,百公里能耗 27.14kWh,充电 30%-80% 仅需 25 分钟。
- 低温区(5℃~15℃):续航达成率提升至 91%,实际行驶 737 公里,能耗降至 13.86kWh / 百公里,充电效率稳定在 116kW。
- 用户反馈
- 长期使用:部分车主反映,小米 SU7 在 1 万公里后续航衰减约 3%-5%,官方提供 8 年或 16 万公里电池质保。
- 驾驶习惯影响:急加速、急刹车等激烈驾驶会导致续航折扣扩大至 65%-70%,而平稳驾驶可提升至 85% 以上。
三、技术支撑:续航能力的底层逻辑
- 电池与电控
-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 255Wh/kg,支持 - 30℃低温启动,配合小米自研 BMS 系统,电量显示精准度提升 18%。
- 碳化硅(SiC)电控:相比传统 IGBT 模块,能耗降低 15%,高速续航提升 10%-15%。
- 能效优化
- 小米工况算法:综合模拟高低温、拥堵路况等场景,续航显示拟合度提高 18%,缓解里程焦虑。
- 空气动力学设计:SU7 风阻系数低至 0.195Cd,封闭式轮毂和隐藏式门把手进一步降低能耗。
- 补能网络
- 超充桩布局:2025 年目标建成 500 + 座超充站,峰值功率 600kW,兼容 800V/400V 车型,覆盖一线城市及高速服务区。
- 电池租赁方案:车价立减 8 万 - 10 万元,月租费 980 元,含免费换电权益,降低购车门槛。
四、竞品对比:续航能力的市场定位
车型 | 官方续航(CLTC) | 高速实测续航 | 冬季达成率 | 充电速度(30%-80%) |
---|---|---|---|---|
小米 SU7 Max | 800km | 490km | 47.5% | 25 分钟(寒冷区) |
特斯拉 Model 3 | 606km | 340km | 56.6% | 35 分钟 |
极氪 007 | 688km | 405km | 58.9% | 20 分钟 |
小鹏 P7+ | 615km | 332km | 56.4% | 22 分钟 |
数据来源:
从表格可见,小米 SU7 在高速续航和冬季低温性能上表现突出,尤其在寒冷区达成率领先竞品约 10 个百分点,但充电速度略逊于极氪 007。
五、选购建议
- 日常通勤:优先选择后驱标准长续航智驾版(700km),兼顾价格与实用性,支持高速 NOA 和代客泊车。
- 长途出行:推荐后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Pro 版(830km),配备激光雷达和城市 NOA,适合跨城驾驶。
- 性能需求: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Max 版(800km)提供 2.78 秒零百加速和空气悬架,适合追求驾驶乐趣的用户。
- 极端环境:北方用户可考虑选装 19 英寸低风阻轮圈,冬季续航提升约 5%。
小米汽车通过多版本车型布局、先进电池技术和补能网络建设,在续航能力上已跻身行业第一梯队。用户可根据使用场景和预算,结合官方数据与实测表现综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