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显示屏供应商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8 17:30:04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根据公开信息,小米汽车的显示屏供应链已形成多元化布局,覆盖中控屏、仪表屏、AR HUD 等核心部件,主要供应商包括以下企业:

一、核心供应商:TCL 华星光电


角色:小米汽车中控屏及高端车型车载生态屏的主力供应商
合作亮点
  1. 技术突破:为小米 SU7 提供搭载 Mini LED 背光技术的中控生态屏,实现 91.7% 屏占比及 1440 分区精准控光,支持 HDR10 + 高动态范围显示,亮度达 750cd/m²,色域覆盖 95% NTSC。
  2. 高端车型适配:武汉华星光电(TCL 华星子公司)为小米 SU7 Ultra 定制车载生态屏,采用 LTPS 技术实现超薄柔性显示,支持 120Hz 高刷新率及全域冷光护眼模式,屏幕厚度仅 0.8mm,重量小于 250g。
  3. 产业链协同:双方自 2021 年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发车载显示技术,例如武汉华星光电的 “星翼计划” 已实现从面板研发到整机系统的全链条本地化生产,缩短供应链响应周期至 30 天。

二、重要合作伙伴:京东方


角色:仪表屏及部分辅助显示屏供应商
技术贡献
  1. 翻转仪表屏:为小米 SU7 提供 7.1 英寸 AMOLED 翻转式仪表屏,支持 1080P 分辨率及 - 40℃至 85℃宽温域工作,响应时间仅 0.5ms,采用氧化物半导体技术实现低功耗(待机功耗 < 0.5W)。
  2. AR HUD 技术:京东方精电(京东方子公司)为小米 SU7 提供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支持 10 米视距、12°×5° 视场角及 1920×720 分辨率,集成导航、车速、ADAS 预警等信息,通过 DLP 投影技术实现虚像显示。
  3. 市场地位:根据 Omdia 数据,京东方 2023 年车载显示出货量及出货面积全球第一,其 Oxide 高清触控屏已应用于零跑 C16、吉利银河 E8 等车型,技术适配性获小米认可。

三、生态链企业:蓝思科技


角色:智能座舱屏幕及结构件供应商
业务范围
  1. 硬件配套:为小米 SU7 提供中控屏玻璃盖板、仪表盘防护组件及 B/C 柱装饰件,采用纳米微晶玻璃技术,抗冲击强度提升 3 倍,表面硬度达 9H。
  2. 单车价值量:蓝思科技在小米汽车中的产品覆盖中控屏、仪表盘、充电桩等,单车价值量约 1200 元,较传统燃油车提升 40%。
  3. 合作深度:双方自 2014 年建立合作,通过 “小米 - 蓝思联合研发中心” 开发车载显示新技术,例如 2024 年推出的防指纹疏油层工艺,使屏幕油污残留量降低 70%。

四、其他潜在供应商


  1. 泽景电子:为小米 SU7 提供 AR HUD 光学模组,采用自由曲面棱镜设计,支持 800 万像素投影及环境光自适应调节,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 25%。
  2. 天马微电子:虽未直接出现在小米汽车供应链中,但其 2024 年推出的 40~120Hz 宽刷车载显示器、3D 光场显示器等技术,可能为后续车型提供备选方案。
  3. 信利国际:作为全球顶级汽车显示屏供货商,信利国际的 AMOLED 屏幕已应用于奥迪、保时捷等品牌,未来或通过 Tier1 供应商间接进入小米供应链。

供应链策略分析


  1. 技术路线多元化:小米采用 “Mini LED+AMOLED+AR HUD” 组合,兼顾显示效果与成本控制。例如,SU7 Max 版搭载 TCL 华星的 Mini LED 中控屏(成本约 3500 元),而基础版则使用蓝思科技的 LCD 屏幕(成本约 1800 元)。
  2. 本地化生产:武汉华星光电、京东方精电等供应商在小米汽车工厂(武汉)周边建立生产基地,物流成本降低 40%,交付周期缩短至 72 小时。
  3. 生态开放策略:雷军宣布开放小米供应链,允许友商采购定制型材、显示模组等产品,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研发成本。例如,TCL 华星的车载屏已出口至欧洲车企,年产能超 500 万片。

未来技术趋势


  1. Micro LED:TCL 华星计划 2025 年量产车规级 Micro LED 屏幕,像素密度达 500PPI,功耗较 Mini LED 再降 30%,首批或应用于小米 SU8 车型。
  2. 电子后视镜:京东方正在研发基于 Micro OLED 的 CMS 电子后视镜,支持 2K 分辨率及 120Hz 刷新率,预计 2026 年进入小米供应链。
  3. 柔性显示:深天马的卷曲屏技术已通过车规认证,屏幕可从 12 英寸扩展至 17 英寸,未来或用于小米高端车型的智能座舱。

综上,小米汽车的显示屏供应链以 TCL 华星、京东方为核心,蓝思科技等生态链企业为补充,通过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在 50 万元以内市场构建了差异化竞争力。随着量产规模扩大,供应链本地化率有望从目前的 65% 提升至 2025 年的 80%,进一步巩固成本优势。